最新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进一步表明,中国的实体经济的增速正在放缓。按照宏观调控本意,这应该是在预期内的。但随着调控时间的不断延长,各方针对中国实体经济增速放缓的担忧也越来越多了。引发担忧的理由多种多样,但大家所担心的结果确是共同的,那就是中国经济或将无法平稳渡过转型期,主动调控的动作可能会引发中国经济的“硬着陆”,而非政策制定者所期盼的“软着陆”。 在现有的各种预想的硬着陆的剧本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中国房地产行业由调整开始进而引发崩溃,最终导致整个经济崩溃。从房地产行业来分析的几个常见视角如下:首先,在我国经济转型尚未成功完成之时,房地产行业的萎靡不振引发的房地产投资剧烈下滑将会直接导致与其相关的几十个行业丧失增长的动力。更因为政府和银行收紧银根,地产商资金链紧绷,而地产商已把上游包括建材,施工等各个行业的资金转移到自己手上,一旦最终资金链条断裂,这种多米诺骨牌式的崩溃势必会席卷这条链条之上的所有行业。其次,整个地产行业的景气程度与地方财政卖地收入息息相关,地产行业若雪崩,无异会把严重依靠卖地财政收入的地方政府拖入深渊。当地方政府丧失其掌控的经济资源之时,原有的政府主导经济活动也必将陷入停滞,相关行业随即进入萧条。最后,房地产价格泡沫的破灭,会带来居民财富感的消失,使得我国内需消费受到严重压制,致使我国经济难以转型。总之,基于以上的考虑,房价一旦持续大规模下跌,所有人都会成为输家。 笔者不同意这样的推断,却认为,如果政策应对得当,中国经济未必被房地产行业所绑架。原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曾在媒体表示中国的银行业可以承受房价40%的下跌而不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尽管很多地产商和学者对这个数据表示了强烈的质疑,但是考虑到中国较高的购房首付比例,笔者认为,房价下跌对银行系统的风险确实是有限且可控。 而对所谓房价下跌带来财富效应的消失,由此可能会冲击我国消费市场的担忧,则需要在全国范围的住房征信系统公布之后,方能有较为精确的评估。金融规划有一个共识,一个家庭所拥有的第一套住房,不纳入其可投资的财富范围。也就是说,影响居民今后的生活水平的投资和消费决策,所依据的财富条件,并不考虑居民已有的第一套住房。覆盖全国的居民住房信息征信系统的建立,将为我们科学的分析和政府后续调控政策落实提供全面坚实的决策数据支持。如果中国的大多数居民的住房并不是用作投机而是以自住为主,那么房价下跌,打击的就是以投机为主的市场需求。这样对整个社会而言,由于相对收入较低的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要远远高于高收入群体,那么我们可以期待的是,房产价格下降带来改善性住房需求的增加。照此判断,则房价下跌带来财富效应的消失,应该不会对居民的消费带来十分显著的冲击。 另外一种情况,如果中国的房产市场确实已经变成了以投资为主导的市场的话,则政府就非常有必要利用财政税收的转移支付功能,尽快出台相应的税收政策,按照政府的政策本意,尽力促使住房市场向着消费品属性起主导作用的方向发展。正如日前住建部姜部长所说的那样,全国联网的信息系统的构建是下一步政策出台的前提和基础。相信政府会在掌握全面信息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决策。中国的社会的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不仅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障碍,更是激发阶层矛盾,引发不稳定因素的导火索。坚持不懈并不断加大力度解决这个问题,是我国避免滑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避免拉美化的关键所在。 至于中国是否会重蹈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后,经济陷入几十年停滞的覆辙的担忧,笔者的观点是,中国经济调整之窗口还未关闭,如果政策运用适当,应该是可以避免这样的危险的。面临外部经济条件巨大不确定的时候,胡锦涛总书记在APEC的讲话再次强调了中国的问题在增长中解决,凸显了中央决策层对经济增长的重视。而对经济增长,决策层如今在渐渐形成一种新的认识:此“增长”不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来袭之时,用四万亿政府投资去刺激经济产生的彼“增长”。国家新兴的产业政策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一系列举措,已经使得依靠投资拉动、密集型资源注入、追求GDP快速增长的“旧瓶”,无法承载拉动中国经济新增长模式的“新酒”。无论如何,这种新的经济“增长”是以催生若干崭新的行业,而不是重新投入以房地产行业作为战略产业的旧有范式。如果我们能尽快闯过这一关,在适当的产业和财税政策支持之下,随着旧的行业产能和资源向新兴的行业转移,中国的经济结构就能得到进一步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