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第 72 期 2011.11.28■■

货币政策释放出明确的微调信号。央行在近日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会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在此之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0月份的贷款规模已经出现明显增加。货币政策如何进行预调微调,预调微调的方向及力度如何把握?
货币政策不会大放松
 新闻回放
央行报告暗示政策重心转向
经济参考报 2011-11-16
  16日,央行发布《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这份重要的政策声明中,许多政策口径发生了较大转变,“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如期加入,而“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这一提法则淡出,并首次提出“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
·流动性偏紧局面略有改善 年内或下调准备金率
·10月新增信贷超预期 “微调”显迹象
·稳定物价 财政政策发力
 理 论
宏观调控若干认识误区辨析
周为民(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教授)
 在宏观调控问题上,长期存在着若干认识的或理论的误区。如不能消除这些误区,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就还要继续受到极大的妨碍。
 视 频

姚凯:货币政策微调仍会继续

 微博声音
·中粮期货分析师 梁丽娟
  瑞银最新报告观点:虽然欧债危机加剧,但最差的情况可能远没来到。 虽然超级委员会关于削减赤字的谈判无解,但是美国经济复苏的态势大体平稳。在这种背景下,只要国际金融市场或出口需求没有突然崩溃,预计中国可能将继续目前政策微调的状态,而不会高调宣布实施刺激政策、改变“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
·《华夏时报》总编辑 水皮
  境外资金流入流出并不可怕,适时适度的微调预调我们的货币政策,把定向宽松落到实处才是当务之急。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鲁政委
  兴业银行11月份的月度预测数据新鲜出炉,预计:PMI为50.1,CPI为4.3%,PPI为2.9%。市场悲观情绪再度升温,但政策仍是维持“微调”而不会出台下调准备金率等全面放松政策。预计12年上半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仍将提“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强调灵活前瞻,财政结构性减税。
方烨:莫将“微调”变“大调”
  10月,中央刚提出要“预调微调”,商业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额马上就大幅上升。中央政策开个小口子,地方随即扩大化似乎已经成了既定模式,但是当前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正处在一个微妙的变动时期,如果中央的精神下到了地方就走样,很可能危及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详细]
盛刚:期待货币政策全面放松大错特错
  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通胀压力的减缓,货币政策有了更多的操作空间。但说政策拐点来临恐怕还是早了点,由此而期待货币政策的全面放松更是大错特错。[详细]
唐杰:宏观风险不容忽视
  目前货币政策没有大手放松的必要。虽然通胀压力明显缓解,但通胀仍处高位;虽然经济出现一定回落,但从工业增加值增速来看还基本正常。更重要的是,货币政策只是短期管理工具,滥用货币政策会导致严重的长期后果。[详细]
预调微调的着力点
刘满平:政策“微调”意在力促发展方式转变
  “适时”、“预调”讲究的是对形势的准确判断和对可能发生危机的未雨绸缪;“适度”、“微调”讲究的是调控政策的把握力度,它不是对“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根本转向,不是总体、全部的调整,而是小幅慢跑。[详细]
赵嘉国:被误读的“微调”
  “预调微调”、“有保有压”的应有之意是:保证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支持;对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予以重视。同时,针对物价、房价及淘汰落后产能的严厉调控措施,决不可能出现一丝松动。[详细]
谭浩俊:预调微调需把握好四重关系
  在“适度适时、预调微调”方针下,现在需要的是对政策进行适当的优化和调整。具体而言,需要把握好这样几个方面的关系:首先,继续处理好保增长与防通胀的关系;其次,处理好调结构与稳速度的关系;其三,处理好财政增收与结构性减税的关系;其四,处理好出口与内需的关系。[详细]
操作空间有多大
刘晓忠:货币政策微调空间并不充裕
  目前货币政策的微调空间和成效已经相对有限。其一,目前货币政策不论是从数量型还是价格型看都仍属相对宽松,尚谈不上紧缩;其二,当前受欧债危机恶化等不利因素影响,中国经济内外需回落趋势日益突出。[详细]
潘正彦:未来货币政策“微调”空间不小
  央行当前实施货币政策微调的空间不小。在笔者看来,适度增加信贷增速和逐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可能是当前实施货币政策 “微调”中比较务实的优先政策选择。[详细]
安邦咨询:货币政策预调微调面临结构性瓶颈
  货币政策预调微调所面临的结构瓶颈,归根溯源,还是利率非市场化,存款利率管制所致。若希望使得货币政策的作用更加明显,克服各种瓶颈和困难,让宏观经济平稳健康地发展,存款利率市场化将是中国银行业所必须迈出的一步。[详细]
经济参考网综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美编:张小洁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