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京的诸多动态中可以看出,日本震后一系列战略调整,对中国产业布局和升级都将带来深刻影响,我们不能不密切关注。日本是非常现实的国家,我们不能不从战略上重新思考“对策”。 从趋势分析,日本已分成两个阶段推动流动性增加:第一阶段,推动流动性主要借助“借贷手段”,这使日本经济“纯度”不变,市场汇率升高,既有保障经济整体稳定的目的,又可为日本海外资本“倒仓变现”另备它途提供便利。第二阶段,推动流动性主要借助“印钞”,这是日本经济的健康程度及负债率决定的。日本央行在10月27日的货币政策会议中宣布,维持基准利率零至0.1%不变,同时扩大“全面宽松计划”规模5万亿日元。日本央行自地震至今推出流动性累计已达135万亿日元(约2.1万亿美元),这将推动未来一段时间内国际范围通胀的进一步加剧。 日本东北部是汽车制造的重要分布区域,在地震直接影响区域内,有上百家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但是,日本震后关闭东北部的汽车业,却不止是因为地震,而是标志日本正择机推行酝酿已久的汽车产业结构调整。这既可规避目前电荒压力,也能利用已有的技术储备加紧产业升级,相信不久新装备的亮相将是惊人的。 由震后不断增大市场流动性可以大胆预测:日本已将保全资产作为首选战略对策。国际市场的日元走高,不单纯是市场稳健的表现。准确讲,是日本政府利用日元国际化的优势条件,运用杠杆手段不断操控日元资产升值,实现海内资产变现转出,并且通过货币互换、贵金属储藏、并购海外资产等形态实现其保全资产的战略企图。这也就是为什么发生这样大的危机,日本政府迟迟不肯披露真实信息的目的。 “时间就是金钱”。深谙国际规则之道的日本,正在拼命争取时间为自己赢得未来。所以,即使是目前的困难处境下,仍将保全资产作为首选战略对策,因为只有经济资产保全才有将来翻身的机会。为实现这一最高战略,日本不惜将救助国民放在战略第二位。 而围绕着日本的“核安全”,相信将掀开并成为大国博弈的新焦点。据国家海洋局网站2011年7月29日公布,为了解和掌握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对西太平洋及我国海域的影响,6月16日~7月4日,国家海洋局派出专业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队伍,从厦门起航赴日本福岛以东海域,开展西太平洋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工作,采集了大量的海洋大气、海水、生物样品。目前已完成部分样品的分析检测,结果显示:首批海水样品中全部检出了放射性核素铯-137、锶-90以及正常情况下海水中无法检出的铯-134。这3种核素都是日本福岛核泄漏释放的污染物质。其中,铯-137、锶-90最高含量分别超过中国海域本底范围300倍和10倍。初步结果表明,日本福岛以东及东南方向西太平洋海域已受到福岛核泄漏事故的显著影响。因此,对中国来说,应尽全力及早将“核查”提上日程。特别是“钚”的泄漏,已证明日本的“核”能力大大超越“和平利用核能”的范畴。对日本核能力的真实性,尤其是在这次大地震带来的巨大破坏性前提下,日本提炼出的“钚”总量是多少?存放地在哪?安全性到底如何?都要弄清楚。 借国际金融危机和本国地震危机之际,日本增加流动性超量印钞,日本国债负债率达到200%,同期美国国债负债率90%,法国国债负债率80%,意大利国债负债率140%。在目前全球大谈“欧债危机”之际,笔者的意见是,对中国而言,真正该防范的目标是日本。估计下一步即将点燃的全球性“大利空”将是日本。多种迹象显示,这出行将在2012年底至2013年上演的“利空大戏”,将被国际社会堂而皇之地冠名为“全球经济第三次探底”,始作俑者还将是美国,只不过其目的还有更深一步含义——借机拉日本并捆绑中国一起玩一次高难度的“跳水”! 大国的博弈体现的是“特殊条件下”实现“资源空间”利益的低成本“交换”。因此,提供无私的援助是必要的,但这既要看对象,又要逐步依靠民间的力量来实现。对中国而言,眼下要从战略出发,着眼于日本可能输出的产业,尤其是在高技术产业输出上下功夫,尽力使“援助与输出”匹配。中国“十二五”期间的核心是产业升级,这需要日本提供合理和有效的“资源输出”,尤其是“高技术”、“高端人才”的输出。中国应在这方面下功夫争取。 中国当下最迫切的战略需求,就是“高端人才”和“高端产业”,如何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国企尤其是央企,应抓住眼前的机遇,抓紧布好局,以免被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