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周末证监会表态,到昨日中国政府网正式刊登《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间间隔非常短,这让正着急打探消息的地方政府和“市场”可立即对照,是否已纳入将被整顿的范畴,并做出及时整改,降低过程中可能付出的社会代价。 对本次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目的,国务院的表述非常明确,“由于缺乏规范管理,在交易场所设立和交易活动中违法违规问题日益突出,风险不断暴露,为防范金融风险,规范市场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作出清理整顿的决定。由此可以注意到,国务院是站在“金融风险、社会稳定”的高度,看待目前交易所乱象问题,这也打消了社会上一些人的疑虑和侥幸心理。 为什么国务院如此重视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首先,从金融层面来看,经过2009、2010年的大幅信用扩张后,目前国内广义货币总量M2已经超过81万亿元,天量货币供应在振兴国内经济同时,不可否认也滋生了通货膨胀、过剩产能以及大量的债务泡沫,300多家各类交易市场,无形中充当大大小小的“池子”,一定程度起到吸收社会流动性的作用。据一家机构的保守统计,2010年仅大宗商品中远期市场交易额就高达10万亿元,涉及能源、农产品、金属等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领域。但目前随着货币政策紧缩,资产价格下跌,短期暴露的债务风险成为社会焦点,如何确保这些“池子”不溃堤,是保障经济实现软着陆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点。 另外从中长期来看,“去杠杆”、“调结构”是未来国内宏观经济运行的大方向,调整过程中,社会稳定将是关键。但遗憾的是,过去几年很多草莽生长的交易场所由于利益驱使,将本该服务专业领域的交易标的物进行散户化,衍生品化设计,美其名曰金融创新。但在内部管理不足,地方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产生了很多如违法证券期货交易、严重投机、价格操纵,管理人员侵吞客户资金、经营者卷款逃跑等问题。证券时报今年初以来就一直关注北方某地的交易场所乱象,包括文化艺术品被爆炒、黄金价格离奇波动、散户中远期交易被骗等案例。有人估计,在市场及中介机构诱导下,全国范围进行此类准金融交易的人员超过10万,呈不断增长的势头。其中大多参与者不具投资分析能力,也未经入市前风险教育,若不及时制止,将是重大社会隐患。 所以说,本次国务院做出对各类交易场所清理整顿的决定可谓恰到其时,而具体政策措施,也值得称道。我们知道,为了规避监管,目前很多类似证券、期货、黄金等交易场所在规则和品种上含糊不清,大打擦边球。因此《决定》对如何认定交易场所性质给予清晰的定义,分别涵盖股权类、中远期、保险、信贷等等。为规范交易场所名称,对凡使用“交易所”字样的也做出专门规定。避免了清理工作中,各方对违规定义的不同解读。另外,在处理的力度方面,国务院则要求对违法证券期货交易活动应“坚决纠正”、“限期取消或结束”。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清理整顿工作是在严密组织下有序开展。一方面是建立由证监会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部际联席会议”,负责组织指导和督促检查工作;另一方面,各省级人民政府则要立即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工作机制,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决定的要求,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本地区各类交易场所进行清理整顿。 相识的一幕,曾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的国内期货、场外证券市场上,当时类似的交易也是在混沌中诞生,在野蛮中生长,最终治理整顿降临。沿着这个路径,不难想象准金融交易市场后面的萧条。但是我们并不否认此行业存在的价值,因为它是相关源生领域与金融市场之间的必要桥梁和有益补充。加以科学的引导和管理,使之重回健康发展轨道,可以帮助诞生出类似于淘宝、京东的电子商务模式,也可以为金融市场发现和培育新的品种。我们期待行业规范治理后带来的重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