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剑”纾解新股高市盈率发行困扰
2011-11-24   作者:赤择远  来源:证券日报
 
【字号
  这厢监管层提出要多管齐下逐步改变高市盈率发行股票的局面,那边就有公司以60多倍的发行市盈率创下今年下半年以来的发行新高,以至于有分析师建议“不申购”。
  “三高”发行,向来饱受市场诟病。那么,破解高市盈率发行该怎么办?笔者认为可以用“三剑”来解决。
  第一“剑”,刺向询价机构。
  从网上竞价到定价发行,再到如今的询价制度,A股发行制度正一步步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迈进。但是,从现在新股发行“三高”情况来看,询价机制并没有实现发行定价更加客观、公正。这里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询价机构没有勤勉尽责,在报价过程中只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出牌”,导致询价不合理。
  当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在路演之前,公司基本上不接受机构的调研,而询价机构只能参考招股说明书或者是同类公司的情况,报出自认为合理的价格。因此,在这方面还需要改进,让询价机构能够更好地了解公司,进而报出更为合理的价格。
  此外,加强对于询价机构的监管也非常重要,包括对他们在询价过程中是否有操纵价格的行为、是否有价格串通等行为。如果一旦发现这种情况,就需要严惩,甚至可以取消他们的询价资格。
  第二“剑”,刺向投行。
  投行的职责是什么?笔者认为其首先是一家保荐机构,辅导企业上市。但是,我们看到,目前国内的投行,由于其利益常被认为与发行人捆绑在一起,因此,有的投行就会有意无意的在招股说明书中为发行人掩盖、粉饰一些风险因素,这极有可能会助长包括机构等在内的投资者的非理性炒作。
  因此,笔者认为,解决新股发行的高市盈率这一问题,投行应该肩负起更多的责任,引导机构投资者给予更理性的报价。投行要认识到自己的职责首先是保荐机构,其次才是承销商。
  同时,投行在为询价机构出具新股估值研究报告时也应该更加理性。最近,某证券公司闹了一起“乌龙事件”,在保荐书中张冠李戴,成为业内笑谈。
  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与保荐机构工作不严谨、不负责有关。保荐机构连最基本的工作都做不好,那么,对投资者负责又从何谈起?
  想起此前跟一投行人士闲聊,说到现在有的承销商的分析师在撰写研究报告时多从发行人利益出发,报喜不报忧,报告缺乏独立性。这样的研究报告,怎么可能为询价机构提供正确的信息,进而给出合理的价格呢?
  此外,还有的承销商,为获得更高的发行价,对一些报价较低的询价机构“打招呼”,劝退这些机构放弃报价,这样发行人就能如愿高价发行,而他们也能得到更多的承销费。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第三“剑”, 刺向发行人。
  作为发行人,当然希望能募集到更多的资金,于是,就出现有的发行人与保荐机构“打招呼”,以期获得更多的资金。对于这种现象,不光要严格加以制止,一旦查实,更要严惩。
  当然,这只是一方面。笔者认为,对发行人,一方面要对他们的募集资金设限,使企业实际募集资金规模控制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内,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公司所募集资金的监管,尤其是对企业拟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审查,杜绝虚构募集资金项目、虚增募集资金项目投资总额的行为,以防范某些企业的恶意圈钱行为。
  以上三“剑”,指向不同的群体,只能算是众多破解新股高市盈率发行的办法当中的三朵小“浪花”,浪虽小,但还是希望能对破解这一问题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继坚:别让“陆地思维”毁了渤海湾·[思想]钮文新:紧缩货币“弊端”凸显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