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连续两天披露的两则“国务院发文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的消息,在业内引起了空前重视。 一则是11月18日,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向媒体透露,为防范金融和社会风险,“国务院近期将部署对各类交易场所的清理整顿工作,明确政策界限,建立工作机制。证监会将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积极落实有关工作部署,协同有关方面做好相关工作”。 另一则是11月19日,《中国财经报》披露,国务院已发布《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自该决定下发之日起,“除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所或国务院批准的从事金融产品交易的交易场所外,任何交易场所均不得将任何权益拆分为均等份额公开发行,不得采取集中竞价、做市商等集中交易方式进行交易;不得将权益按照标准化交易单位持续挂牌交易,任何投资者买入后卖出或卖出后买入同一交易品种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5个交易日……”按此番新政策的要求,各地现有的各类大宗商品、文化艺术品电子交易市场不少都难逃关张命运。 我国现有交易所有300多家之数,涉及文化作品、艺术品、大宗商品等林林总总类型,且许多交易所实际控制人既不是地方政府,也不是金融机构,已暴露出诸多问题,彻底清理整顿确实势在必行。 首先是监管缺位。散布在各地的各类交易所旗号各异,但多殊途同归,即以非金融之名,行金融投资之实,本质是投机炒作的场所。在各种号称搞活流通的商品现货交易所之中,由于交易者根本没有实物交割能力,造成了与现货需求脱钩的虚旺交易量,保证金标准混乱、代理商侵害客户利益等不规范现象屡见不鲜,在悄悄建立起一个个准金融交易所的同时,也已埋下一个个金融风险隐患。 其次是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客观看,各类交易所遍地开花,拥趸者众,既是投资投机需求推动,更是资金从实体经济快速出逃的生动写照。我国居民家庭投资渠道长期单一,高净值个人的理财需求一直得不到有效满足。同时,金融海啸以来,随着我国实体经济特别是实业领域的中小企业受到明显冲击,民间资本“挣快钱”、“挣大钱”的浮躁心态恰好与各交易所低门槛、低标准、松监管的特质呼应,可谓一拍即合,才有各地交易所一拥而上的盛况。 以某文化艺术品交易所为例,在投机资金推动下,竟然将当地一个已故画家本来不过300万元的绘画作品一竿子哄抬到超过一亿元。要知道,从2000年到今天,按照拍卖市场成交市值计算,中国大陆从古到今一共也不过有82位画家的作品成交总价过亿。而单幅作品过亿的画家更寥若晨星。这种暴涨,完全是交易所另辟蹊径,将一幅作品股份化拆细的结果。当然也难免资金一哄而散的结果,徒留一地鸡毛。长此以往,势必造成虚拟经济挤占实体经济资金的情况更加严重,制造业等实业转型诉求达成更遥遥无期。 最后是布局散乱且特点模糊。当下我国各地不少交易所的发展处于自行其是的状态中——有些地方似乎并不在乎本地设立的交易所作何用途,是否与本地禀赋结合,能否在未来渐具自生能力,只要有一两个亮点,只要有那么一些利益,就一切都可以在“干中学”。往往地方主事者尚似懂非懂、不懂装懂之时,一批交易所已大干快上,一批野心家、掮客、骗子已啸聚其间,不明真相的人已招来,鱼龙混杂的钱已入局,结果只能是开始一场场了无新意的击鼓传花游戏。 总而言之,从当前实际出发,在出台体系严密的监管制度文件、确立身份明确的市场监管主体、保证监管制度得到有效贯彻之前,任何假市场自由之名要求豁免或者闯关的,以及一切以“反一刀切”为名要求特殊关照的,皆不足道,系统清理、彻底整顿交易所势在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