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厂家生产的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出厂价每支只有0.6元,在山东6只一盒的批发价为3.85元左右,而在北京招标价为每支11元,到了医院每支卖12.65元。 这是最新一期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的内容。而报道显示,这种现象并非个案,多家药企生产的多个药品,从出厂价到医院终端价的中间环节均存在1000%~2000%不等的暴利。 为解决药价虚高问题,从2001年开始实行药品集中招标,不可否认,药品招标制度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些十几倍、二十倍暴利的药品却都是“正大光明”经过了招标程序。药品招标的制度防线为何失守?为何纵使有严密的招标程序设计,暴利药品仍有空子可钻? 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北京经销商的一位负责人向央视透露,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出厂价每支6毛多钱,他们公司以4块钱的价格卖给医药代表,每支赚3块多钱。但这3块多钱并没有全部进他们自己的腰包,其中很大部分是招投标所花的费用。为了能保证药品高价中标,他们必须打通各个环节,这笔费用就是所谓的推广费。 这或许证明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只要存在价格管制,就会导致权力寻租,最终这些都将转嫁到患者的身上。 药品招标制度实行10年,而药品暴利现象仍然难以根除,最终的解决办法,还是将定价权下放给具体的市场交易主体,由患者、医保机构和医院、药企、经销商来决定。新医改方案中明确提出“积极探索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的谈判机制”。显然,这样的改革应该加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