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中国证监会拟出台措施,对上市公司的分红作出相关规定,甚至不排除以强制的方式规定上市公司的分红比例下限。此举有利于投资者树立长期投资理念,有利于证券市场的长期发展。 不过当我看到这则消息时,想到的却是另外一面。入股分红,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却需要监管部门来强制,给人感觉不是滋味。就像欠债还钱,本来也是天经地义的,但世上总有“老赖”。不过,赖子的比例并不高,与上市公司不分红相比,不过小菜一碟。 欠债还钱之所以能够被接受,是因为自古以来如此。而入股分红,在中国像是个“新事物”,是股份制经济之后的产物,所以没有那么“普及”。虽然在中国,早就有入股的事,但中间隔了几十年“无股”的时间,大家也就“记不起来”了,原来祖上还有这传统。 回顾中国的证券市场发展之路,经历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过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大家还不知道股份为何物,发行股票也罢,公司上市也罢,还需要主管部门来求着公司,公司去求着人来入股;后来,那些敢吃螃蟹的人因股而富,那些被逼的企业也因股而圈到了不少钱,这些都起了示范作用,于是大家争先恐后地去求主管部门。 但到底为何要发行股票?公司可能并没有想清楚,只知道能够有大把大把的票子进账,是件愉快的事。所以,不少公司就出事了:有母公司挪用上市公司筹措资金的,有圈了钱不按招股说明书上的承诺进行投资的,甚至有用圈来的钱发奖金的,不一而足。 为何会如此,主要原因还是因为钱是从众多的中小投资者那里来的,而他们的要求不可能受到公司的重视,更不可能对公司进行监管。东家管不了掌柜,这本来是怪事,但由于这些小东家太分散了,就如满满的一车人面对车匪路霸,虽然乘客众多,但却往往蒙受损失。大股东能够得到好处,当然就不顾小股东的死活。 正因为如此,小股东无法用手投票,只能用脚投票,寄希望于通过股价的买卖赚点散碎银子。行情好的时候,大家快乐;行情不好,就只有痛苦。而中国的证券市场,则是行情不好的时候多于好的时候,所以,我们上亿的散户们,必然是痛苦多于快乐。 从理论上说,如果公司每年分红,那么,从长期看,股价的涨跌对投资的收益影响不会很大,关键在于公司的稳定与成长,因为投资者可以每年把红利买成股票。只要公司能够持续成长,坚持长期投资的人,就能够获得收益。股价上涨自不必说,即便股价不变甚至下跌,由于每年可以买入更多的股票,仍然能够保证盈利。所以,国外成熟市场的投资者,非常重视公司的盈利和分红。 写到这里,想起一个故事:我在证券公司的时候,曾经去游说某公司老总,想帮他的公司上市。他考虑再三,决定不上市,理由很朴素:如果分红高了,我还不如到银行贷款;如果分红低了,毁了公司声誉。 他的话并不完全正确,但我想到的是:现在那么多的上市公司,还在考虑自己的声誉和颜面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