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香港单身青年年收入17.8万元只需缴纳729港元”税的微博,引起了社会舆论的热议。
《人民日报》作了调查采访后,得出了“微博流传数据基本属实”的调查结论,并就此写成《算算香港居民的“个税”账》一文,登上了昨日《人民日报》的要闻版,该文不仅查证了微博的可信度,还对香港“个税”为什么低,有什么经验值得借取进行了探讨。
还是昨日,财政部向全社会“公布数据,称今年前10个月财政收入已超去年总和。去年全年财政收入是8.3万亿元,对照往年最后两月通常是税收集中征缴的高峰月之惯例,初算一下,全年财政收入破11万亿元当不存悬念”。
此时此刻,欧债危机正裹挟整个“欧元区”,美国高失业率带来的社会问题令奥巴马政府焦头烂额,新兴国家则因通胀率普遍高于中国而备受折磨,闻中国获如此财政业绩,世界各国政府恐怕很少有不羡慕、不嫉妒的。
对这些现象,该做如何理解?中国下一步的税收结构调整,我们又该做何期待呢?
因为涉及不同税制和不同评价参数的差异,轻率得出谁高谁低难免偏颇。概而言之,近些年来,中国税收增长幅度较快,基于两个原因:
其一,税收增幅直接反映经济运行与发展质量。连续多年,确切讲从1994年分税制至今,税收连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多数年份实际增幅均超同期GDP增幅1倍以上,它的背后,是宏观经济运行基本面仍保持着较充沛的发展后劲。
其二,现有税制必须实施改革和调整,早已形成“官民共识”,而“有增有减”的税制改革大方向中,以“减”为主的结构性税改,计议数年,近期已在启动。客观论之,这也是税收增长的另一个显性因素。
税制改革“有增有减”中的“减”税也着重于两条:
一方面,经济总量坐拥全球第二,且税收增幅不小,但若用13亿人的庞大基数做分母一除,二者的全球排名仍双双在百位之后。这是事实,也是国情——家大、业大、摊子大、开销大,有待弥补的新旧民生欠账总盘子更大——到处需花钱……各种纠结重叠,减税的操作空间其实并不大。
另一方面,“减”还有直接与间接之分。所谓间接减税,就是把收上来的税收用好,借助真正的外部监督,最大限度减少“跑、冒、滴、漏、奢、挪、贪、腐”,并将使用账本和监督结果如实公开,这一方面,国务院各部委在今年上半年率先公布了财政预算,有些地方也已经积极跟进,这开了一个好头,今后需进一步明细。
另外,《人民日报》上述文章还提到了香港的经验:“抠门”。就我们而言,若直接减税有难度,则政府在使用税收时应该也应更为“抠门”,以收获间接减税之功效。
国家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为进一步的税制改革赢得了良机,但若权衡各种增减因素,则这一改革显然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