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三季度经济数据,中国的经济政策终于出现了微调。对此,有分析人士认为这是政策松动的开始,央行不会再收紧银根了,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在年底前应有一次下调。对于这种期望,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将此次政策调整,只看作资金松绑,那就有点近视了。
早在8月8日,笔者曾撰文《
下半年宏观经济政策会有哪些微调》,对年底以前的政策动向就做过评估。当时有报道称,央行表示下半年货币政策不会松动。但笔者认为,央行在上半年的做法在下半年肯定不会持续,因为新矛盾、新问题和新情况都已经出现,央行已经没有空间了,政策微调势在必行。
现在的所谓“微调”不仅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也需要调整。比如,对小微企业的9类支持措施,就包括了金融支持和财政支持。不仅如此,在10月末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宏观政策要适时适度进行微调,要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完善财税制度,进行增值税改革试点,推进结构性减税等。这些措施其实已不是“微调”了,而有很强的指向意义。
那么,这是指向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回到经济基本面,这样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政策调整的必要性与经济趋势的必然性。
首先看外部情况,主要是出口情况。出口曾经是近30年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尤其在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出口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据国家信息中心景气模型,在2003年到2008年中国的出口一致合成指数基本保持平稳,但到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指数急剧下滑,到次年8月跌至谷底。后来,在刺激措施干预下到2010年5月又升至历史最高峰。以后则一路下滑至今。
出口的这种大幅度波动意味着什么呢?从近年来的实际增长和环比数据看,在没有外力的干扰下,波动幅度也许会和缓,但现在欧美经济已经转势,要保持对欧美日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强劲出口已经十分困难。因此,这一方面反映出发达经济体正在经历的经济阵痛,另一方面也表明未来出口的趋势并不乐观。所以,对出口这个引擎的未来贡献率要重新评估。
再来看内部情况,先看投资。投资也是近30年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尽管最近几年人们对投资效率有不少诟病,但是无论从老百姓的生产与生活需求看,还是从各地的均衡发展看,尤其从后发地区的发展需求看,在未来比较长的时间内,用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仍然是必要的。这一点可以从东、中、西部的发展差异中得到证明。
但是,对于增量型投资增长,如果不重视它的效率、资源与环境问题,乃至资金的可持续性问题,那是要吃苦头的。因此,现在要改变以往的思路,从存量上做文章。比如,对房地产投资,现在正碰上刚性调整。如果一味大规模建地造保障房来平衡需求,那么很快就会出现资金问题和社会负担问题。但是,如果从完善和提高存量房的品质上做文章,情况就不同了。
所谓“完善和提高存量房的品质”是指对那些居住功能不全的房屋实施升级改造。比如,安装节能保温窗、改造供暖供水供电供气系统,对有条件的多层居民楼实施住宅电梯安装改造等。这些存量改造投资,不仅能迅速改善民生,而且会带动企业与居民投资,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比增量房建设有更多好处。因此,改变投资思路非常重要,尤其对上海和北京这样的超大型城市更为迫切。
此外,就是居民消费增长问题。在海内外对于消费需求现都寄予了厚望,一般评估,13亿人的消费市场按15%的增速计算,将是一股不小的力量。但进一步看,现在财富分配严重不均,居民收入出现断层,如果最广大民众的收入不能持续增长,物价又离奇波动,那么消费需求的增长前景是不乐观的。
因此,
综合这三方面情况以及其他因素来观察未来的宏观经济政策走向,一个明显趋势是——要依照调结构、转方式的原则,向“保增长、顾民生、增就业、促消费”的方向平滑过渡。在此过程中,未来的投资、消费及出口情况都会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都需要平滑转向。同样,财政与货币政策也需要跟进调整。舍此没有别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