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政策的持续调控,物价回落的态势已经基本确立。国家统计局11月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5.5%,其中,食品价格环比下降0.2%,影响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06个百分点,猪肉价格环比下降1.8%。 可以预期,随着近期市场供应增加和翘尾因素的叠加,接下来的物价还将持续扩大降幅。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物价已经高枕无忧了,可以看到,虽然10月份以来猪肉、鸡蛋、蔬菜价格都有下降,但是水果、牛肉、羊肉、奶类价格还在高位。而且国内外不确定的因素依然存在,因此政策整体放松的可能性不大。 实际上,近期的一些信息已经透露出对物价的良好预期,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第十次会议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6日晚表示,当前最重要的是做好两件事:一件是通过结构性减税支持经济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发展,确保就业;第二件是采取多种措施调节收入分配,改善人民生活。显然,政府在控制物价方面的突出位置,将会随着物价回落而淡化,保持经济增长将重新成为首要目的。一个明显的信号就是,自温家宝总理近期首次提出
“预调和微调”之后,深陷融资困境的铁路系统迎来了政策开闸。日前,除财政部支持的200亿债券发行之外,还有数千亿的信贷支持。 但是应该注意到,就在各方都对物价的下降表示乐观的时候,农产品的销路难再次引起关注,可以看到,当内蒙古等地的农民们在为土豆销售发愁的时候,山东、安徽、辽宁、新疆等地又出现了白菜滞销的情况,价格从去年的1元多跌到现在的1毛多。虽然不少人都将这种农产品滞销归结为农民信息不健全、流通渠道有限等因素,以此提出各种应对办法,但是长期跟踪宏观经济会发现,这种现象其实每年反复出现,而在流通领域的痼疾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种种迹象表明,当前的政策转型与以往反危机的最终结果有着惊人的相似。比如1998年危机的时候,为了缓解企业生产压力,实施超低利率,虽然物价处于低水平,但是农村居民收入连续五年都不到6%的水平,农民增收异常艰难。
2008年就更加明显,银行超幅度降息,货币宽松,农民收入虽然增长较快,但是在负利率状态下,收入是缩水的。 为什么每次遇到危机,农民的处境就会艰难?这是值得深思的,其中有农民自身的因素,但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在于,我们当前的收入分配体制下,劳动收入在要素分配中的比例越来越低,劳动者的贡献与收入不成比例,相反,包括典当以及高利贷的各种非生产经营的虚拟经济这一类要素获得的收益最高。可见,当前我们的金融市场有问题,这里不是指金融本身有问题,而是市场结构有问题。如果我们不改变目前的这种信贷管理体制,金融市场的畸形发展将难以解决。农业部日前的一项报告指出,虽然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收入要快于城镇居民,但是未来面临增收的压力非常大,其中之一就是政策因素。 所以,在调控持续深入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农产品这个最薄弱的环节,要警惕资本游戏背景下,危机成本向最底层的农民伸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