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去歧视性势在必行
2011-11-03   作者:韦军亮(渤海保险资金运用部宏观与策略研究员)  来源:上海证券报
 
【字号
  对于近期讨论热度极高的企业融资困难问题,近日有高层人士表示,中国已实现了利率市场化,企业融资难,原因主要不在利率非市场化,而在于管制太多。而存款利率管制主要基于防止“劣质”银行高息揽存、避免热钱流入、引导资金进行消费或进入实业,以及弥补银行历史旧账四个方面的考虑。
  那么实情究竟如何呢?
  在存款利率管制下,人们看到,高息揽存依然活跃,每逢月末、季末和年末,“揽存”的花样(如协议存款、时点存款等等)还不断翻新。另外,限制竞争存款,对大行有利,却束缚了中小银行开拓业务的手脚,客观上抑制了银行间的竞争。美国经验表明,在金融创新活跃环境下,利率管制有效性将大打折扣,还会人为地加大金融风险。
  一般而言,热钱大举涌入中国主要源于对高增长带来的高回报、人民币升值和资产价格上涨的追逐,而非国际利差(存款利率的国际差异),何况,中国还有严厉的资本项目管制。反观之,如果国际利差如此重要,那么巴西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对热钱的吸引力岂不比中国更强?事实却是,流入中国的热钱更多。
  现在,大量存款滞留银行,反映的是家庭和企业对流动性的需求,背后则是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社保缺失、教育、医疗、居住成本居高不下,以及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融资困局和投资机会缺乏,而非追逐极低的存款利率带来的蝇头小利。因此,上述问题不解决,而通过存款利率管制引导资金进入实业实在是不切实际的。
  据悉,从1998年至2006年,财政已直接或间接向金融系统注资3.57万亿元。近年来,商业银行通过资本市场募集的资金也有几万亿。如果说,有历史旧账,即国有商业银行在历史上由于政策性原因造成的亏损或资产减值,现在已基本偿还,难道还需要广大储户,尤其是中低收入阶层和民营企业,来为银行吃偏饭的经营和高福利买单吗?
  可见,在今天,当初管制存款利率的条件已不再存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歧视性的利率市场化”的弊端却在日益凸显。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稳定地获得3%以上的息差,明显优于发达市场的竞争者,这使银行业竞争在一定程度上锁定在粗放式的放贷竞赛中,服务竞争,特别是差别化服务提供能力严重不足,大大削弱了商业银行面向未来的竞争力。由于缺乏硬性的约束机制,尤其是重组、破产和清算机制,加之风险管理纰漏不少,竞争性放贷必然导致坏账、呆账率大幅攀升,最终陷入恶性循环。放贷竞赛也使得货币政策操作更多地依赖于准备金率工具,这又使实体经济的资金可得性大大降低,融资成本飙升,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巨大。
  另一方面,歧视性的利率市场化加大了实体经济部门获得资金的成本,实际上是在商业银行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刻意”设计的一种有利于前者的利润再分配机制,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抑制作用不可小觑。根据Wind资讯,作为A股的中流砥柱,今年三季度沪深300指数成分股公司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9万亿元,累计同比增长19.6%,连续第六个季度下降。然而,银行业上市公司和非银行上市公司的表现却迥异:银行业净利润的累计同比增速为31.9%,非银行股的业绩同比增幅只有7.9%。在过去的7个季度中,银行业上市公司业绩增速仅小幅回落2.5个百分点,而非银行业上市公司则大幅下挫44.1个百分点。尤其是年初以来,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的业绩增速分别为14.8%和17.0%,仅为银行业上市公司的一半左右。
  歧视性的利率市场化,从一开始就存在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时至今日,其负面效应愈加凸显。因此,利率市场化的去歧视性已势在必行,越快越好。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继坚:别让“陆地思维”毁了渤海湾·[思想]钮文新:紧缩货币“弊端”凸显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