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比较复杂。对此怎么看,可以说有很多讲法。尤其对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的看法,真是见仁见智,差异很大。但不管你是什么观点,有一条很重要,就是你的依据是什么、方法又如何。如果你只凭个人印象,个别案例,甚至根据不完整、不准确的网上信息来做判断,那么除了讲话麻辣之外,很少能揭示经济运行的真实脉动。 所以,在当前形势下用什么态度来进行分析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这不仅涉及分析人士的观点是否站得住脚,而且还会影响他人的经济行为,影响经济运行的效率与结果。而发出这样的感叹,虽然出自于一次会议,但胸中的块垒其实已积储很久。 前两天,我在海口参加了一个国际会议。会议主题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未来十年的中国”。与会来宾有金砖五国专家,还有来自德国、挪威,以及东亚、南亚和欧盟与联合国等机构的专员与研究人士。当然,来自中国各地的人最多。在主会场与分会场,听了几十场报告与讨论,一个突出印象是,中外专家差别很大,不仅观点有别,而且方法更是不同。 比如,绝大部分中国演讲者都是观点劲爆,很有会场效果,但可惜的是几乎很少有人给出相关的数据图表,更少见逻辑缜密、研究集中的完整报告。有些演讲者甚至连个像样的PPT文件也没有,语言也前后矛盾,缺乏严谨思考。相反,大部分外国演讲者都提供了与演讲话题有关的数据图表。一些图表包含的丰富信息,甚至超过了演讲者本身的解释。 例如,有外国演讲者在分析拉美地区中等收入陷阱时,就用了多个拉美国家的多项长期数据,并进行综合比较。而来自南非的演讲者则在分析非洲大陆经济时,用了多个时点上的经济地图,来解释世界其他地区与非洲的互动关系。同样,来自经合组织(OECD)的专家则用一个超长时间的经济变动模型图来展示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与消长。 而中国演讲者中,每个人的话题虽然不同,但归纳起来有几个特点。一是题目一般都比较大。比如,有思考全球经济思想已落后于现实,需要有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的。二是话题一般都比较“辣”。比如,有探讨政府利益依赖的。三是演讲者的论述一般都很跳跃,看不出内在关系。而共同之处,都缺乏数据支持。 听了几十个中外人士的演讲,感触特别深。而上述感叹,并不局限于这次会议,而是和近几年的听会感受与阅读体验有关。说老实话,现在的经济分析文章特别多,但真正客观冷静做第一手调查的并不多,根据可靠数据做仔细研究的也不多。例如,有些名人就有那个本事,任何一件经济事件出来,他都能立刻讲出一大套。通了神了! 比如,前一阵子温州有些企业资金链断裂,有人立刻表示这是资金收得太紧、民营企业得不到银行关照的结果,并由此认为,这是金融体制问题,是民营经济受排挤的后果,同时断言温州现象是典型,反映了全国的问题。但从随后的报道看,温州的情况与相当比例的温州企业卷入房地产投机有关,这在全国不具有代表性,因为其他地方并没有温州那样的炒房团。 很显然,尽管目前的金融体制和机制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分析人士如果对各地出现的经济事件连基本情况都没有搞清楚,就把什么事情往这个箩筐里扔,那么听起来好像是有点道理,但实际上对了解事情的真正原因并没有好处。这么搞容易造成分析目标的偏离。虽然痛快一时,但与事实无补。 所以,做经济分析有一个基本要求或者条件,就是要老老实实,掌握基本的事实与数据,要有严谨的方法与缜密的逻辑。离开这两点,再劲爆、再吸引“眼球”的言论都接近于妄言,除了撩起一些盲从者的情绪外,对谁都没有好处。而这两个条件对经济时评也一样。尽管时评文章不同于经济研究报告,有它自己的特点,但是对事实与数据的尊重并不能例外。 有鉴于此,做经济分析还是以事实为依据老实一点为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