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部近期将获得超过2000亿元的融资支持,确保其资金偿付和重点项目的推进,以及配套项目的优化完善。饱受资金困扰的铁路资金紧张情况在政府的支持下将大大缓解。但笔者认为,铁路建设资金来源太单一,仅靠举债度日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紧张状况。从长远来看,铁道部门不得不考虑多元化的市场融资渠道。 其实,铁路建设多元化融资是近几年的老话题了,早在2008年,针对全国铁路建设出现的巨大资金缺口,铁道部曾主动出台文件,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铁路建设经营,此举被认为是打破铁路投融资政策门槛的重要表态。然而,三年多过去了,投资多元化的市场融资模式没有任何形成的迹象,尤其是民营企业资本仍不敢向铁道部伸出“橄榄枝”,并没有出现民营资本大规模进入铁路领域的现象,甚至没有获得投资者应有的反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笔者看来,一方面,民营资本进入铁路建设项目,没有话语权。铁路投资虽数量大、周期长,但风险也小、收益稳定,对民营资本而言,这一具有高成长性的领域还是颇具诱惑力的。但是,作为单体的民企,其资本实力与国有铁路相比,无疑是“蚂蚁”遇到“大象”。如何保障自身的话语权,如何获得稳定、可靠的投资收益,相对于“大象”,“蚂蚁”显然对规则更具依赖性。 更为重要的是,铁路行业政企不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必须成为市场主体才能从事正常的经营活动。但迄今,铁路由于尚未实现政企分开,铁路运输企业仍然是铁道部的行政隶属单位,在此体制下,铁路建设项目几乎都是在部门内封闭运行,客运基本为独家垄断经营,铁路运输业并不具备基本的经营权利和职能。没有自主经营权,民资、外资进入就意味着丧失可以对自己财产行使的完整法人权利,这就大大打消了民营资本投资铁路的积极性。 笔者认为,要想激活民间资本投资铁路建设的热情,现在首要的任务是必须打破铁路系统的“政企合一”体制,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如果铁道部本身的问题不解决,仅靠举债还债,铁路建设很难稳健发展,铁道部面临的危机也将越来越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