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延期召开的欧元区峰会终于就解决欧债危机问题达成了一揽子协议。这对于全球金融市场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因此,上周后半段,全球股市都报以大幅上升的掌声。然而,头脑清醒的人们都知道,面对着希腊债务减记的赖账,投资者们都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这一最终解决方案的达成,只不过是为欧债危机的解决提出了一个“线路图”,并不是真正就此解决了欧债危机;要真正解决欧债危机本身,欧元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而言,也并不随着这一解决方案的达成而结束,相反,它让我们看到了欧洲经济将会长时间地徘徊在疲软的泥潭,而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将面对一个并不光明的前景,这使我们意识到,要保持中国经济较快速度的增长,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紧迫性正在加强而不是得到放缓。 救希腊,就等于救欧元区,就等于救欧元——欧元区的首脑们终于就此达成一致共识。因为希腊显然已经无力自救,万一希腊倒下了,后面紧跟而来的,可能还有意大利、西班牙等,这样欧元区将面临土崩瓦解的局面而不可救药。然而,救希腊是有代价的。希腊债务按50%减记,显然就是公开赖账的行为,所有投资希腊国债的机构都将严重受伤。赖账就赖了,投资者又能奈何?如果不同意按50%减记,投资者或许什么都得不到。投资于希腊国债最多的法国银行,由此成了最受伤的一族。这一严重的打击,或许会使拥有浪漫情怀的法国银行家,将来在投资的问题上,会变得更现实一些、更谨慎一些。 欧债危机一揽子解决方案协议的达成,其实并没有真正解开困扰着欧元区的“死结”。 这个“死结”的纠结就在于:要真正解决债务危机,需要刺激经济增长,只有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才能够增加政府收入;只有增加了政府的收入,才能够提高主权债务的支付能力,这样才能逐步偿还债务;但是,沉重的债务负担又使债务国无力刺激经济,相反还要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节省开支争取盈余以便于偿还债务;而紧缩的财政政策无疑将导致经济增长的放缓,同时又使国民减少消费进而也影响了经济的增长;更重要的是,紧缩的财政政策还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债务国的国民不愿意降低工资,不愿意福利受损而采取抵制、抗议的行动,我们已经看到,被称为“欧洲之夏”的、以反紧缩为主题的大规模民众抗议的浪潮正在欧洲蔓延,至今仍然没有平息的迹象。大规模的抗议浪潮不仅仅反映了民众的不满,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制约。上述“死结”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制约着欧元区的经济增长。可以预见,经济放缓,将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成为欧元区的常态。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欧元区经济的长期疲软无疑不是一个好消息。进出口贸易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欧元区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欧元区的经济放缓,意味着中国进出口贸易外部需求的减少,意味着对欧洲贸易的中国企业面临着一个比往常还要寒冷的冬天。另一方面,美国短期内也将难以走出经济疲软的格局。这些因素最终将从进出口贸易这驾“马车”方面,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增长。 面对欧元区经济长期疲软的前景,中国企业应该进一步开发非欧美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比如东南亚、拉美等地区。在这方面,“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和贸易规模的拓展,应该是一个范例。 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一国经济长期依赖于外部需求是不合理的。中国经济要保持长期的快速增长,就应该大力培育内部需求。换句话说,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要从依赖外部需求转向培育国内消费上来。目前,中国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提高社会最低工资等举措,都有利于国内消费的培育。但是,笔者认为,政府对培育国内消费的措施依然不够,力度不足,速度太慢。 欧债危机的爆发,已经为外部需求的疲软敲响了警钟,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是未来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前提,因此,中国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国内的消费能力,发展和壮大中产阶层,加快培育国内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能力,其中,大幅度减少国民的税负负担是最有作为的举措,真正将“国富民穷”的尴尬格局转变为“民富国强”的良好格局,才能以国内消费促经济发展,才能真正完成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才能使中国经济长期繁荣富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