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峰会中国承载了各方太多期待
2011-11-01   作者:高初建(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  来源:京华时报
 
【字号
  二十国集团(G20)戛纳峰会召开在即,中国无疑承载了各方太多期待,“中国能否出手救欧洲”这个话题一定会成为一大看点。
  提出上述判断基于两个基本事实:其一,在峰会召开前夕,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范龙佩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向二十国集团其他成员领导人发表联名信,呼吁“各成员采取共同措施重建市场信心、实现经济增长、保持金融稳定,同时承诺将切实执行欧盟最近达成的一系列应对欧债危机措施。”这二位欧盟当家人同时表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二十国集团其他成员必须本着承担共同责任和实现共同目标的精神采取共同措施。”
  其二,较早几天,本届峰会东道国法国总统萨科齐专门与中国领导人通电话,希望中国为解决当前欧债危机提供有力帮助。也就是说,欧盟希望中国出手相助的意愿相当明确。
  关于“中国能否出手救欧洲”这个话题,目前有不同的解读。在西方国家,有人认为美国对欧洲在骨子里就有一种防范之心,对欧元试图取代美元地位的可能性尤其警惕,巴不得欧洲出点麻烦,因此不会出手相救。而在新兴国家中,中国既是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又手握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于情理,论实力,救欧洲非中国莫属。当然,也有西方人士用“向中国磕头”这样的表达方式,表明某种不安、不甘、不满相掺杂的情绪。而在国内,对于“能否救欧洲”的问题没有太多的争议,我们有种种理由提供必要的帮助。但在我们“该不该”救欧洲,“怎么”救等具体问题上,的确存在许多分歧和争论。
  认为不该救的观点大致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认为我们自己的困难还很多,需要用钱的地方也很多,犯不上超越自己的能力“舍己为人”。另一方面,欧洲目前的难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是几十年的财政政策、高福利政策积累下来的。包括德国总理默克尔等欧洲领导人都看出了这种痼疾沉疴是自身出了毛病,需要自己“刮骨疗毒”,偏偏一些欧洲人过惯了少干活、多拿钱的好日子,由奢入俭难,不肯勒紧腰带自救,一心想继续借钱。那么,凭什么像中国这样的“穷人”要帮助他们接着享乐呢?更激烈的观点认为,欧洲对中国在武器出售、市场经济地位等问题上一直态度恶劣,在对中国出口产品反倾销的问题上至今咄咄逼人。现在自己有大麻烦了,又想从中国人的腰包里掏钱,好事不能这么让他们全占了吧?
  不过,认为中国应该救欧洲的观点,也有一番道理。太原则、太哲学的道理不必说了,就说一条:就冲欧盟目前与中国的生意做得这么大,双方在多领域合作的潜力那么大,现在救助欧洲,应该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双赢。
  如果“应该出手”成为决策,接下来的重要问题是“怎么出手”,或以什么方式去提供帮助,以及这种帮助将获得什么回报。我以为,在提供帮助的同时考虑回报,绝不是什么“乘人之危”,而是最典型的抓住机遇。西方人最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一浅显的谚语包含的复杂内容,更懂得“利益”“交易”的区分及联系。以默克尔、萨科齐们的精明,他们当然不到万般无奈时不会对外求援,他们当然知道,无论谁出手相救都不可能是无偿的。在这个时候,“磕头”“作揖”也好,握手拥抱也罢,无非是感性的心理作怪,最关键的是“交易”如何完成?是中国将会提出什么条件?
  英语中有句成语“THE BUCK STOPSHERE”,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责无旁贷”。从2008年11月第一届G20峰会到今天,不到3年时间,世界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变化之一是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大提高了。与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首次举行的那次峰会的情况相比,中国从一个近乎旁观者的角色,越来越成为“利益攸关者”,甚至被视为是必须承担责任的主角。这种变化,同样意味着机遇。我们知道,在英语中的“BUCK”,还有扑克游戏中“庄家”的意思。那么,按照责任与权利相应的原则,在欧洲这个充满危机寒意的深秋时节,在即将举行的G20峰会上,我们需要找到一种“坐庄”的主动性。
  当然,欧洲经济自身实力还是很强的,欧洲一些企业的经营状况也不错,欧洲不是没有能力救自己,也许中国拯救欧洲的命题本来就并不成立。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得擦亮眼睛,识别各类真假“捧杀”的企图,密切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了。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IMF将设短期贷款 减少欧债对新兴市场国家影响 2011-10-31
· 静观欧债解决方案专家高呼莫追涨 2011-10-31
· 就欧债危机达成共识利好全球 2011-10-31
· 韩央行:欧债危机持续或使韩银行美元流动性恶化 2011-10-31
· 谁来担当欧债危机“最后贷款人” 2011-10-31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继坚:别让“陆地思维”毁了渤海湾·[思想]钮文新:紧缩货币“弊端”凸显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