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苏北的一个小镇,这里的乡镇企业发展水平虽然不及苏南,但在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直至90年代末,却仍然是乡镇企业发展的一段繁荣期。我父亲就是一名生产机械器具的乡镇企业厂长,在他的经营下,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最多时能容纳四五百人就业。在当时,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上有近十家成规模的企业。每天早晨,附近村庄的农民骑着自行车来到位于集镇上的企业上班,而在农忙时,工厂往往会放假一周左右,让农民回家参加农业生产,以维持一种“不离土又不离乡”的农村工业化模式。由于工业经济的带动,家乡的小镇在当时颇为繁荣,开商店的、开饭馆的、做小生意的等等,莫不围绕在这些工厂的周围,从中获益。
2000年我上大学。每年回家,却经常听到家乡从事“第三产业”的小镇人感慨钱已经不好挣了,因为在当地就业的人越来越少。
1990年代,由于宏观调控,乡镇企业的竞争力日益下降。伴随而来的,是一场乡镇企业的改制运动,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企业破产,一些企业被改造成私人承包经营的企业,企业所能容纳的劳动力规模不断减少。渐渐地,原本很少外出的家乡人开始到上海、苏州、南京一带打工,大批的年轻人再也不能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在家门口就业,而必须坐上火车,进入一个陌生,但更有吸引力的大城市世界。
不过,家乡的小镇并没有因此衰败,与很多中西部农村一样,外出打工者依靠在城市中的打工收入,仍然维持了在家乡的体面生活,一栋栋新修的楼房不断在小镇上崛起。小镇的经济在政府的统计数据上,继续保持着快速增长,然而,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当地经济的完整性不存在了,它不再是一个工、农、商共同发展的整体,而成了一个遥远大城市经济的附庸。
从事社会学的研究工作后,我开始了对中西部许多农村地区的社会调查。不禁感慨,这种类似于家乡的“伪城镇化”正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并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开来。2009年,我在河南的一个乡镇调研时发现,在近一半人口外出打工的背景下,当地的集镇在短短10年时间里,面积竟然扩大了7倍。在乡镇政府的大力宣传和倡导,以及优惠提供土地的背景下,外出农民将自己打工的钱都投向了新兴的房地产行业,或者自建房,或者买房,以至楼房一栋连着一栋,俨然具有了城市的味道。在一个没有本地工业经济支撑的城镇化中,房地产行业成为拉动当地经济的重要力量。然而,大部分房屋只有在春节外出打工者返乡时,才有人居住。大部分时间,这个集镇是在一片令人不安的寂静中度过的。
作为关注中国城市化和小城镇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早在1980年代时就发现了中国小城镇建设的独特功能。在他看来,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中,多种多样的工业不宜集中在少数城市,而应设法尽可能地分散到广大农村去,进而,在农工相辅、共同繁荣的基础上,实现农村工业化。费老的小城镇建设思想真正抓住了小城镇建设的内核,即一种工农相辅的经济模式是小城镇存在的根基和价值。与之相比,当前的小城镇建设更多地,是一种城镇外观的建设,貌似繁荣的小城镇建设恰恰背离了费老所提出的这种结合中国国情的小城镇化道路。
从最近十多年的发展来看,我们事实上走向了一条发展大城市的道路,大批的年轻人流向北京、上海、广州、苏州等大中城市。每年春节时,神州大地上的“春运”成了整个世界历史上都蔚为壮观的大迁移景象。对于打工者而言,家乡只是和亲人团聚的场所,或者,又只是一个现实的退路和最后无奈的选择,他们生活的大部分内容已经与之无关。尤其是对年青一代农民工而言,他们生长在1980年代,从小不做农活,虽然如今依然被标上“农民工”的字眼,但却习惯了大城市的生活。当没有快速的地铁、没有炫目的高楼大厦、没有便捷的网络时,家乡反而变得陌生。
归根结底,他们个人生活意义转换的背后,是整个城乡经济结构的重新调整。然而,当他们不愿意返回家乡时,大城市并没有制度性地吸纳他们,他们仍然是一群生活在城市中的外乡人。显然,与建设小城镇相比,大城市发展战略意味着国家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我们丝毫不怀疑国家和一些大中城市目前正在实行的吸纳农村劳动力,将其转换为城市人口,进而提升城市化水平的良好目的,但是这种努力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效益?面对源源不断的农村劳动力输入,我们的城市是否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来满足其需求?
从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城市化是以农村的萧条和溃败为代价的,失地农民涌进城市,成为了新兴工业的劳动力后备军。而作为一个农民人口众多的大国,农村的衰败意味着将有近乎天文数字的人口迁入城市,我们不能简单复制这样一个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即使在现在,因人口增多导致的道路拥堵、环境质量下降等城市问题频发,资源过度向大城市集中的弊病已经显露。在现有条件下,如果我们的城市还不能完全杜绝这些问题,那么就不能完全放弃建设小城镇的思路和战略。当然,这种小城镇的建设绝不是目前在各地上演的单纯城镇面貌的建设,而是一个有着地方整体经济支撑,工、农、商协同发展,从而对年轻人产生吸引力的小城镇建设。
在这个意义上,重提费老当年的小城镇建设思想,从中吸取智慧,进而反思今天的城市发展战略,将是不无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