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以来,海外经济坏消息比好消息多。美债上限的闹剧刚刚结束(十一月多半还会上演),欧债危机却愈演愈烈,全球经济乌云密布。有观点认为,出口支撑了中国经济,而出口难以维持高速增长,将导致国内经济出现一波探底过程。但年初以来的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增长几乎没从出口部门得到支撑,新增产出几乎全用于满足国内需求。今年宏观方面最超预期的,恐怕就是国内经济的“自生力量”。 年中前后市场情绪的转变,是因为突然发现过去半年的经济实在让人乐观不起来。这时美债上限、欧债危机的新闻尤为刺眼,各种调查指数和信心指数跌入低谷,悲观的气氛“自我实现”,人们变得更加规避风险,“二次探底”的说法找到了市场 。但平心而论,导致经济增长减缓的负面因素从年初以来就一直存在。相反,倒是有些因素向好的方向发展。比如,高油价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有所缓和。 人们对出口的认知变动情况也大致相同。年初以来出口同比增速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很少有人为此担忧;但到9月,出口的同比增长从8月的24%降到17%,“外需超预期下滑”呼声顿起,真是9月出口才超预期下滑吗? 其实,经过季节调整后的出口几乎没有超出过年初的高位。今年1、2月份贸易波动较大,暂且不论。经过季节调整之后,3月出口1605亿美元,9月为1543亿美元,比3月减少4%,8月为1627亿美元,比3月增加1.4%。若剔除价格因素,8月出口比3月减少1.1%。即使到年末海外经济有所改善,出口环比增长也难再现去年年末到今年年初的景气,出口同比增速也会持续下滑。 除了2008年那次对外贸易断崖式收缩外,持续半年出口无增长是多年来未曾出现的。按海关口径计算,2010年出口占GDP比例略高于四分之一。进一步考虑到加工贸易等因素,中国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大约有六分之一是面向海外的。现在这部分生产的情况是零增长,那“出口导向”的中国经济岂不是早就“硬着陆”了? 真实情况是,还可以。经过季节调整后,同样与3月相比,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4%,折年率为9%。这个数字看起来惨不忍睹,但这9%的增长几乎全是来自于面向国内需求的生产活动。也就是说,现在看到环比折年率8.9%左右的GDP增长,几乎完全来自国内需求的“贡献”,而且还是在货币持续紧缩、公共投资低速增长,以及并非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下实现的。与2004年下半年的反通胀期间相比,当前广义货币增速持平、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减少了十多个百分点、出口环比增长少了二十个百分点,却保持了几乎相同的产出环比增速。今年宏观方面最超预期的,恐怕就是国内经济的自生力量。 在海外经济方面,我们认为可能将延续前一段时间的缓慢增长。欧元区经济可能会更差,美国还会略好,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政策放松还会持续。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外需可能与当前水平持平或略好一些。在基数效应结束后,出口仍极有可能出现个位数的同比增长。考虑到从年初以来出口环比增速一直较差,我们不认为这会导致经济环比增速下降(尽管同比增速可能会持续下降),但可能伴随更为负面的市场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