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情绪化看待减持美债
2011-10-20   作者:谭雅玲  来源:证券日报
 
【字号

 
  谭雅玲

  各国央行减持美国国债的数据近日引起人们关注,而我国减持美国国债的的数量与进度也更加敏感,甚至认为我们购买美债将会出现拐点,舆论的焦点进一步积聚美国国债的数量与买卖的状况。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有关投资的信息数据,是一个数据的自然和平常情况,并不是一个对错与否、或未来如何的结论。
  金融投资问题是一个很复杂且很长远的事情,并不是拍脑袋可以说对或错的简单事情或数据。尤其是对于世界上最高端乃至具有霸权影响力的国际资产,并不是一个概念或一个数据的结论或认证,需要梳理情绪是我们面对特殊时期金融形势和金融风险的关键。
  首先,美国国债的买卖是一个市场行为,也是一个国家金融战略构架的重要内容,无论买进和卖出并非如此简单。尤其是面对最大国家的资产数目和资产价值,我们并不能因短期变数而说是对错。
  美国国债是指美国财政部代表联邦政府发行的国家公债。其根据发行方式不同,美国国债可分为凭证式国债、实物券式国债和记账式国债3种。根据债券的偿还期限不同,美国国债大致可分为短期国库券、中期国库票据和长期国库债券3类。
  2007年是以来国际金融形势的独特性和诡异性十分突出,美国国债的战略推进和战术设计更加神秘与诡异,但是事实是美元资产价值的影响力在扩大,美元市场份额在强化,进而美国即使有金融危机的概念,但是美国的国债销售发行十分顺畅和备受关注。
  我们买美债过多被指责,我们卖出美债也被质疑。过于情绪化的市场认知错乱的是我们自己,尤其是不能使自己有效的改革,一个外汇储备话题,全国上下讨论的10余年,至今没有改进和改善,反之负担、压力和矛盾更大。到底是我们自己的问题,还是美债的问题?我们需要理性和理智,尤其是睿智思考。
  其次,金融市场舆论简单地认为,美国债务大部分是由中国所拥有,但事实并非如此偏颇或局部。我国的确是拥有很多美债,但却占了一部分,而实际上美国和日本一样,他们国债的多数持有者为本国所有。世界各国愿意投资美国国债的意愿主要是依据自己的投资需求和资产结构,包括国际关系、国际风险控制等诸多因素。
  我国实际状况则与西方国家藏富于民的做法不同。我国相对于长期行政管理和政府意愿,资产分布的低分配、高积累藏富于国体制,部分未分配利润以福利性质分流,但随着市场化改革,住房、医疗等原本部分或全部由福利承担的领域进入商品领域,但原有的低分配、高积累模式却未调整,政府负担减轻,开支却未相应增加,居民由于缺少了保障,不得不提高储蓄率,这造成政府财力的提升,又缺少有效的市场,社会缺少成熟的技术和经验,过去严格和复杂的结汇、换汇制度,不得已使我国绝大部分外汇流量控制在政府手中,还能对相当大部分非经营性外汇流入实行有效控制,外汇体制改革循序渐进,但不可能一蹴而就,这种分配、管制体系一直束缚我们的货币和外汇积累,加大经济难度和金融阻力。我们面对这种状况又缺少改革的勇气和魄力,长时间的徘徊、低效和迂回,我们的问题一直未有效解决,进而直接导致我们对问题的处理和理解是情绪,忽左忽右和忽高忽低,买美国国债十分纠结和敏感,对于市场行为带来混乱和错觉。
  第三,面对美元独特的货币地位,面对我们自己纠结和改革不大的局面,我们买入美债和抛出美债是不得已而为,也是国际环境的必然所为。
  尽管持有美债绝非好的选择,但也是无奈的选择和唯一的选择。中美经济、贸易、金融和投资的链接和合作密切愈加。从这个角度看问题,为确保美国的金融体系不至于陷入僵局和恶化,这同样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也是美国的战略需要。
  虽然,我们无法掌控外汇储备的安全,即使真能抛掉全部美债,但面对现实的国际外汇体制下,我国无法改变外汇储备以美元为主的现实,结果只能是我们不能继续成为债主,也无法保全财富。从长远角度看,美元一直独霸的局面将会进一步强化,而非削弱或有崩溃风险,我们必须理性和理智面对美债的投资选择和资产配置。
  总之,美债买入和卖出是一种市场行为,并不能用情绪评论。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大笔减持美债只是“常规动作” 2011-10-21
· 金融合作在欧美债务危机中逆势突围 2011-10-20
· 多国央行抛售美债 规模为2008年来之最 2011-10-19
· 8月外国债权人持有美债总额上升 2011-10-19
· 欧债危机难解令美债未来依然“火” 2011-10-19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继坚:别让“陆地思维”毁了渤海湾·[思想]钮文新:紧缩货币“弊端”凸显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