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储备究竟属于谁?
2011-10-19   作者:王福重(北京经济学者)  来源:上海证券报
 
【字号
  过去,我们一直把外汇储备当成好事,以为越多越好,追求外汇储备规模,似乎成了中国对外经济的目标之一。随着中国外储成为世界第一,外储的性质以及规模过大的弊端,终于可以讨论了。
  中国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是:经常项目下的贸易顺差、FDI(外国直接投资)、热钱流入。我仅以外贸顺差来说明,FDI和热钱的流入,原理是一样的。
  企业和个人赚得的外汇,过去必须悉数卖给央行,现在,可以自行决定,是卖给央行,还是自己保留。央行把企业和个人手里的外汇买过来,按规定汇率付给前者等值的人民币。企业和个人就可以用所获得人民币,在国内市场购买商品或者资产。而央行获得外汇后,就去购买相应的外币资产。这些资产,包括外国国债(如美国国债)、黄金、股权资产等,这就是外汇储备。外储不是外汇,这是两个概念。
  问题是,那些获得外汇的企业和个人,本该用这些外汇去国外购买商品(和资产),因为外汇对应的商品,本来就在国外。现在,他们把外汇换成了人民币,这些新增人民币,或者说这些企业和个人,就占了国内消费者的便宜。比如,本来市场上,有1000件商品,共有1000元的货币,则一件商品价格是1元钱,现在,某人突然增加了1000元,也来购买商品,则每件商品的价格就成2元了,所有人的实际购买力降低了一半。
  当然,这些企业和个人,并不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因为他们付出了外汇,获得的是等值的人民币,毕竟,不能要求他们无偿把外汇上交央行。
  在理论上,央行获得外汇后应做的是,用这些外汇,去国外购买商品,然后拿到国内市场上来,与国内增加了的,等值外汇的人民币相对应。这样,总的货币供给量与总的商品量重又均衡。消费者的损失,从总体上得以补偿。可是,起码在十几年前,多数人还把巨额外贸顺差看成是好事,如果央行可以把全部的外汇买外国商品,就没有顺差了。其实,贸易逆差和顺差,都不好,平衡才是最好的结果。以中美贸易为例,假定中国顺差,美国逆差,结果就是中国拿到美元,而美国则拿到了中国实实在在的商品。美元,说得难听点,只是纸片。美国人只要印刷美元纸片,就可换到需要的商品,简直空手套白狼。你说,顺差好么?
  那么,外汇储备究竟属于谁?近日《人民日报》有篇“外储不适合无偿分给民众”的文章,说外储是央行的资产,因为它体现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但是,央行本身并不生产任何财富,它不过是拥有货币发行权,用人民币这种负债,去交换企业和个人手里的外币(外国央行的负债)。理论上,央行这种持有所谓的资产的方式,只是暂时的,只有当用这些外汇买回相应外国商品,投放到国内市场上,才算是实现了这个交换行动的目的。
  可是如前所述,我们没什么可买的,除了风险难控制外,还有两个原因:我们有意控制进口,鼓励出口;由于政治经济原因,外国不愿意卖给我们商品,比如美国,口头上对自己的逆差表示不满甚至愤怒,其实,内心却是欢喜的。所以,央行拿到的外汇,主要部分购买了外国资产,这也是国际惯例。不正常的是,我们外储过多。一般认为,外储规模,只要能够维持3至6个月的进口即可。太多,就有损失了。
  中国持有外汇储备的主要形式,是美国国债,因为这被认为是无风险资产,是全球所有资产定价的基础,是最安全的。但是,安全,就意味着低收益。美债的收益率,一般不超过3%,可以说大大低于国内投资的回报率。
  任何购买资产,也就是投资行为的目的,不是投资,而是消费,所有的外储资产,最终会变成商品。如果回报率过低,则当这些外储最终能购买到的外国商品投放国内市场时,理论上,就不能冲抵当初国内市场增加了的那些人民币。国内消费者,因此就有了净的损失。更不用说,如果外储投资出现亏损,换回来外国商品很少时,消费者的损失就更大。考虑到时间因素,消费者的损失,也会放大。这也是我们面临的实际状况。
  在这个意义上说,超出必要水平的外储,需要获得全体消费者的同意,因为他们的利益可能会受损。所以,在本质上,只有消费者,才是可能损失的承受者。也因为如此,说外储不属于央行,而属于全体国人,是对的,没有问题。
  但很多人认为,把外储分给全体国人不符合原理,不切合实际。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央行能把相应的人民币投放国内市场,也就可以把外储分给全体消费者,道理是一目了然的。老百姓拿到钱以后,能不能花出去,怎么花,那是他们自己的事。跟现在央行持有外储不同的是,老百姓去把外国的商品买回来,国内损失,可以从国外补偿回来。
  另外,所谓把外汇分给民众,会造成通胀、央行破产的说法,则是无稽之谈,因为,这些钱,不在国内买东西,而央行只不过不再充当暂时的中间人而已。
  既然外储属于全体国人,央行只是中间人和托管人,央行就有义务公布这些资产的真实状况,用途、损益等,而不能是一本糊涂账。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中国外汇储备如何摆脱美债牵制 2011-09-19
· 外汇储备不可轻言无偿分配 2011-08-15
· 日本外汇储备再创历史新高 2011-06-08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继坚:别让“陆地思维”毁了渤海湾·[思想]钮文新:紧缩货币“弊端”凸显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