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情况越是复杂,越需要增强政策的前瞻性。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在发布最新统计数据时说,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下阶段宏观调控既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又要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这个提法与稍早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三季度例会上的提法即“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增强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前瞻性”高度一致。 “前瞻性”这个字眼颇有深意。 一般而言,由于货币政策不仅存在着货币当局从依据经济形势的判断下定调节决心到具体政策方案推出的过程,而且存在着货币当局运用选定的政策工具调节货币存量进而影响总需求水平及目标变量的过程,所以,货币政策传导至各行业需要一定时间,货币政策调控就有了时滞问题。在市场体系完善的国家,这实际就是货币当局选定的工具变量在货币市场上起作用的过程,结果表现为中间指标在不同时点的变动。如果金融资产丰富、市场条件发达,货币政策的扩张或收缩,无论是体现在货币供给增长速度的调整上,还是体现在短期市场利率的变动上,都要引致一连串微观主体金融资产结构重组行为。这种行为对中介指标预期值的实现所产生的作用,由当时的经济条件所决定。在中国当前情况下,由于商业银行在信贷资金供给中处于垄断地位,间接金融起着主导作用,金融市场发育速度还相对迟缓,由货币政策工具变动到中介指标变动之间的时滞,主要体现在各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对货币政策调节的反应方面。因此,为了防止政策的超调,就需要央行充分预测未来的经济状况,并在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上体现前瞻性。 当然,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通胀预期管理,也需要增强前瞻性。这里所说的通胀预期,就是指市场(社会公众)对未来通胀的主观的心理预期,具有自我实现和自我崩溃的功能。如果通胀预期是基于人们对实体经济复苏的信心而产生的,则有利于经济恢复与发展;反之,就会影响民间投资与消费的正常运行。正因为此,通过一些货币政策设计来稳定市场的通胀预期,从而起到稳定和简化经济活动当事人行为的作用,进而达到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目标,这个过程就是通胀预期管理过程。有效的通胀预期管理,能对未来的通胀预期产生“空中拦截”效应,因此,通胀预期并不必然引致通胀。从这个视角看,通胀预期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今年以来,央行通胀预期管理已卓有成效,目前,整体物价上涨趋势已得到初步遏制。9月CPI同比上涨6.1%,在7月出现年内高点以后已连续两个月回落。不过,下一步,加强通胀预期管理,还需要央行客观合理地把握未来的通胀状况,在货币政策调控上增强前瞻性。 还有,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纷繁复杂,国际货币政策协调难度进一步加大,更需要增强前瞻性。不久前美国联邦公开市场操作委员会(FOMC)宣布推出价值4000亿美元的所谓“卖短买长”的“扭曲操作”,以期在不增加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的情况下压低长期国债收益率进而刺激经济增长。但市场预计,这样的货币政策操作力度,根本不足以扭转美国经济颓势,美联储不久很可能会推出QE3。而欧元区经济更是每况愈下。9月,欧元区按年率计算的通胀率为3%,大大超过8月的2.5%,已连续10个月突破欧洲央行所设定的2%警戒线。欧洲央行在今年4月和7月两次加息,但日益严峻的欧债危机与经济复苏形势,使欧洲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左右为难。可以说,欧美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给我国货币政策制定增加了相当的难度。 增强货币政策调控的前瞻性,在具体操作上要密切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来积极调整,审慎观察、科学判断,及时、果断地做出正确的政策选择。特别是近来政府密集出台了区域经济相关政策,包括支持成渝经济区、河南省中原经济区以及新疆两大经济特区发展的政策等等。10月12日,温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央行可以紧紧围绕政府的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等相关政策精神,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着力优化信贷结构,推动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引导金融机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对结构调整的信贷支持,尤其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在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方面,力求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的基本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