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财政收入的持续大幅增长,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运用财政资金支持“三农”,以促进乡村公路、农田水利、供电饮水等基本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教育和养老等公共社会服务与福利。据《京华时报
》10月18日报道:财政部透露,中央财政“三农”投入将首次达到万亿元左右。 虽然由于媒体的及时报道,中央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项目和数量基本上做到了公开透明,但是越到基层其透明度就越低。中央下拨的支农资金到了基层,往往就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了,农民只知道在某些方面中央有支农资金下拨,但本地的具体数额究竟有多少?具体到某个项目或某个乡镇、村组,每个农户是多少?农民就弄不清楚了。 由于农民缺乏知情权,也就不便于对中央下拨到本地的支农资金使用情况行使有效的监督权,以维护好自身的利益,而舆论监督也是越到基层越是乏力,因而有些支农资金就会被部分“暗箱操作”挪作他用,甚至挥霍浪费掉了。据审计署发布的2009年第4号公告披露,财政支农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不够规范的问题普遍存在,有10省区市财政和有关主管部门违规使用资金26.93亿元,其中用于建房买车5837.4万元;不规范管理资金45.75亿元;配套资金不到位65.97亿元。 还有一种值得注意的情况:中央下拨的支农资金到了基层往往未能用到最急需的地方,或者分配不公,有的基层政府部门在分配支农资金上未能出于公心,有的人为了照顾家乡而对自己的家乡“特别关照”,有的人为了出政绩而对自己“蹲点”的地方“重点投入”,挤占了其它地方的支农资金,使得支农资金往往只在“关系网”内运行,其普惠性、均衡性、合理性、公平性大打折扣。 部分支农资金为何未支农,而是被违规挪作他用,甚至用于建房买车?抑或只在一定权力范围的“关系网”内运行?这显然是由于有关部门对其跟踪监管不力造成的。笔者认为,只有进一步增强支农资金在基层的透明度,才能有效解决部分“三农”资金未支农和分配不公等问题。因此,不仅有关部门在对支农资金的跟踪监管上要更加有所作为,更为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提高支农资金的透明度,做到万亿“三农”资金层层公开透明,尤其是越到基层越要公开透明,让其接受涉及切身利益的广大农民的监督。 为此,基层政府部门应将中央下拨到本地的所有“三农”项目资金和资金用途范围、补助对象和补助标准、申请审批程序和相关要求、支农补助项目资格审核结果和符合补助资格条件的补助对象等进行多种形式的公示,如在当地电视台、网站等媒体公布,在各乡镇、村组张榜公布,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以接受社会和农民的直接监督。只有确保“三农”资金拨付层层公开透明,才能使之不折不扣地惠及“三农”,最大限度提高其使用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