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民间借贷危机正以老板跑路、政府协调、寻求银行再贷款的路径化解,有机会得以重生的温州企业自会如释重负,跑路的老板也可以歇歇脚,睡个安稳觉了,但温州这种救助方式却将一个大大的问号抛向全社会:谁将为此次民间借贷风险最终买单? 倘若企业重组成功,步入良性运作的转道,则企业依靠未来盈利或能自担其责,既可支付之前高昂的民间借贷利息,也可消化此次重组新生成本,那自是两全其美之事。但还有一种可能是,企业重组后仍然难脱困境,其经营风险和投资风险将转嫁到全体纳税人身上。 实际上,温州民间借贷危机恰恰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民间借贷虽在正规金融体系外生长,一旦风险暴发,政府和银行仍难免牵涉其中;民间借贷包括高利贷虽仅限于一些人的行为,但全民也有可能为其投资风险买单,因为无论通过财政还是货币手段进行救助,都存在不确定性,纳税人有可能卷入其中并最终付费。 正因如此,为了给全体纳税人一个明明白白的交待,政府在出面解决温州企业资金链断裂问题时,应明辨企业陷入困局的真正原因,弄清哪些企业是值得施以援手的,哪些企业则必须让其自食苦果,也就是说救助与否、救助的方式和力度需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区别对待。 温州民间借贷危机乍看悉数装在“中小企业融资难关”这一大包袱皮里,但打开来看,企业情况却是各色各样:这其中既有老老实实从事实体经营的中小企业,由于成本提高、销路不畅、贷款无门而一时陷入困境;也有醉心于击鼓传花游戏徒玩空手道的高利贷赌徒;还有将实体经营与押宝房地产投资相结合的企业,据媒体报道,在2010温州百强企业中,有40多家制造业企业涉足房地产开发,这些企业的借贷资金是用于投资还是投机难以一言概之。 因为企业借贷资金投向各异,所以政府救助时也应加以区分:对于发展前景良好,只是遇到一时困难的中小企业,理应优先扶助,因为这些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活跃地方经济的主力军;对于高利贷赌徒则坚决说“不”,任其破产倒闭、闭门思过才是良方;而对于投资房地产的制造业老板们来说,即使救助也应监督其将增资用于实体经济,而不是率先弥补房地产投资的缺口。 值得警惕的是,我国楼市实质性拐点迟迟未到,背后一个推手就是房地产民间融资,房地产融资目前年利率高达20%以上,实际上反映了房地产商们堵市场转暖的心理。目前楼市博弈已到关键期,资金链紧绷是房地产商们降价的前提,如果此时房地产业获得新的资金,则楼市拐点还需假以时日,调控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话说回来,温州民间借贷风险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相信最终会有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但透过这一事件,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当金融风暴来临时,政府救助实属无奈之举,最优的办法莫过于未雨绸缪,事前将风险化于无形。此外,也许我们已习惯于通过政府注资、重组等方式来解决各种各样的金融难题,比如四大国有银行坏账剥离、证券公司因违规委托理财身陷困局等等,在这一过程中,注资和重组的成本很多时候由纳税人最终承担,这些成本虽是隐形的,但积少成多最终也会显露出来,为了救助而增发的货币将为通胀推波助澜,而这对于今天的老百姓生活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