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病了。
9个月内228名老板“闪人”,员工欠薪达7593万元,10天内3名老板自杀……一些企业前一日还灯火辉煌,一派火热场面,一夜之间便人去楼空,萧索至极。
接连而至的“病症”令人发出阵阵遗憾而惊讶的声音:温州究竟怎么了?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先行者,温州怎么突然疾病缠身?在多方把脉之后,由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所引入的高利率民间借贷被认定为此次“温州危机”的症结。
然而,问题真的仅仅是中小企业发展中遭遇到了资金困难吗?
不久前,温州网站703论坛上,一位名叫“永强阿亮哥”的网友讲述了切身经历。2006年起,他跟风加入了民间借贷群体,将手中资金借给房地产开发商,从中收取高额利息。在此之前,他所经营的工厂年利润约为50万元。而在这场“钱生钱”的游戏中,他手中的资金一路由300万元飙升至4000万元。
这并非个例。面对收益相差悬殊的投资选择时,不少企业主竞相作出了类似的选择。
于是一个怪现象出现了:一方面是以发展实业为目标的企业主手中资金短缺;一方面是国家多次出台相关政策为中小企业“输血”;还有一方面,则是以“炒房”、“炒矿”等“各种炒”而四处获利的大量游资。
趋利避害乃人之本性,似乎无可厚非。作为投资者,手中有钱,将钱放入最易回报的领域和渠道更是无可厚非。但问题是,一个人的属性分为多层。除了个人属性,更应被公众评判的恐怕是社会属性。作为投资者、企业主,“手上有钱”的同时更意味着“肩上有责任”。
中国经济走到这里,许多人都有幸亲历了一个难得的发展奇迹:从无,到有;从白手起家,到丰衣足食。这一路走来,其中艰辛我们毋须多言。然而,走到这里,我们似乎不能再一股脑地走下去了。是停下匆忙的脚步,回顾曾经的踉跄并展望未来的艰辛的时候了。
作为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此刻,实体经济的健康与否至关重要。当年,诸多企业主因为手中没钱,所以别无选择,只能咬紧牙关谋求生存。而现在,当一部分人手中有钱了、钱多了,又该怎么花呢?是的,你可以选择将钱花在最利己的方面,但请别忘记肩上的重任。
除此之外,一个外因也不能忽视:时至今日,单纯以获利为目的资本运作和不假思索的粗放发展模式已经走入渐行渐窄的崎岖道。
这就好比一个人,当你身体很差时,你只需要关注如何让生命继续。而当你日渐强壮时,就该考虑如何活得体面而长久。中国企业要怎样优雅地生存?要怎样才不至于屡屡遭遇尴尬的反倾销事件,才不至于默默付出巨大的环境和劳动力代价,却只获得微乎其微的薄利并接受“廉价品”的称号?
唯有创新。
钱得用在正道上。下一步,我们需要的是更多技术创新;需要的是更多新的增长点;需要的是更多高附加值的发展模式;需要停下“用钱赚钱”和“用环境赚钱”的轻快脚步,走上以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为核心的充满荆棘的道路。
这条路势必艰难,也势必要走。
曾经,当人们提起“温州企业家”时,往往充满敬意。我想,真正的敬意并不是源自富有,而是源于人们对这个勤奋、聪明、眼光独到的商人团体的尊重。如今,这个称谓有些变味儿了:当部分所谓“企业家”带领游资四处圈钱时,人们心中的埋怨开始生根发芽;当绝大多数老百姓不得不梗着脖子仰望房价时,人们心中的不满也暗自堆积。
事态的发展并未走入“死胡同”。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讲到这里,有两个故事值得我们关注。
其一,“永强阿亮哥”在2009年4月,借给某开发商2亿元后并未救活这个开发商。开发商“人间蒸发”,导致他蒙受了巨额损失。这是令人警醒的故事。
其二,“出走”的温州奥米流体设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福财,10月10日上午回到自己的“大本营”。此前,同样“出走”的信泰公司董事长胡福林也已返回温州。这是令人宽慰的故事。
温州之病乃实业之痛。疾在腠理,不治恐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