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国资委近日宣布,乐凯整体并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早在前几年,国资委提出“央企减至80—100家”目标时,人们已预料到乐凯难逃被收编的命运。不过,当事情真的发生时,还是有不少人为这个一度被誉为民族品牌骄傲的老企业感到惋惜。 乐凯英文名LUCKY,意为“幸运”,但乐凯成长的外部环境却难言幸运。从品牌诞生起,就面临着与国际级“巨无霸”柯达、富士抢客户的残酷竞争。刚站稳脚跟,又遭遇数字技术革命,企业赖以生存的行业本身被快速取代。最近十几年,“转型”话题一直围绕着乐凯。可直至今日,乐凯始终没有一次被证明是成功的转型。这其中固然有所处行业“不走运”的因素,但企业本身在转型一事上的犹疑也难辞其咎。为什么常说“早转型、早主动”?为什么总强调“转型慢不得、拖不起”?乐凯的经历或许可以从某些方面提供注解。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这是得到普遍认同的市场竞争法则。企业,不论现在多辉煌、产品多畅销,将来都可能要面临转型。但是,即使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真正去转型仍然需要下极大的决心。 究竟转还是不转?一个是拓展多年的老产业,技术成熟、装备完善,企业研发、生产、营销人员做起来都得心应手;一个是刚刚兴起的新产业,前景看好,但却是完全陌生的,需要从零做起。老产业真成“夕阳”了吗?新产业真值得投入吗?此时,企业往往会对老产业恋恋不舍、对新产业心存疑虑。在论证转型的必要性时,特别容易夸大新兴产业的难度和不确定性,而为老产业找出各种各样的利好理由。乐凯何尝不是这样。2003年,数码相机在美国的销售量首次超过传统相机,而那一年乐凯则接下为柯达转包生产胶片的大订单。面对外界“为何不转型”的疑问,乐凯一方面称数码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不明朗,过早投入可能为他人做嫁衣,另一方面认定传统相纸并非完全没有市场空间。这种在转型上的犹豫,错过了转型的最佳时机。 转型“何时转”?多数企业潜意识里会希望抓住这样一个最佳节点——既把老产业的钱赚够了,又不耽误在新产业攻城略地。然而,这个点的把握是极其困难的。理性的选择应当是两利相权取其重:是当下多赚点钱重要还是抢占下一步发展的制高点重要?是尽快获取技术优势重要还是防止同行沾光重要?现实中,越是在老产业中辉煌的企业,转型时越难下决心。因为转型常常是“破旧立新”,而这会带来双重风险——原有的利润丧失,新利润形成尚需时日。不仅乐凯迟疑了,曾被乐凯奉为榜样的柯达也是如此。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柯达就研制出13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但此后若干年,柯达“冷冻”了这一技术,试图以此来延长传统胶卷的生命。昔日的成功变成了转型的包袱,等发现“非转不可”时,往往新产业格局已定,增加了转型的难度和风险。 或许其他行业不会像影像业如此残酷,但“转型拖不得”却是肯定的。如果说转型在过去是“一步慢、步步慢”,那么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数字时代,很可能是慢一步就会被彻底抛出局。乐凯进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把重点转向光学薄膜,希望这会引领乐凯重新走向辉煌,也希望有更多企业能从乐凯的经历中汲取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