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温家宝总理携央行行长周小川、财政部部长谢旭人等财经官员专程去温州调研,探求化解民间借贷可能引发的“中国式次贷”风险,以及中小企业的生存之道。
毫无疑问,目前温州面临的民间借贷危机的根源在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引发的生存困局。据著名学者辜胜阻的调研,江浙一带的中小企业,只有10%左右可以从银行等主流金融机构获得贷款,80%以上依靠民间借贷生存。而在今年民间借贷的利率创历史新高,等于切断了大量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但当这个生命通道付出的融资成本最高达年利率180%以上,对于中小企业无疑成了饮鸩止渴之举。现在出现的温州中小企业主“跑路”乃至跳楼,大多因为资金链已断、无力还债所致。
民间借贷年年有。从以往民间借贷的流向看,不外乎三大流向:一是流向房地产;二是流向煤矿等资源领域;三是流向中小企业。表面上,这三大流向今年没发生根本变化,但仔细分析,会发现这三大流向的风险倍增:楼市调控使房地产投资风险加大,一旦房价下跌,依靠高利贷维系的资金链必断;一哄而上的掏矿热也使得投资资源等领域的平均收益下降;特别是,今年流向中小企业的资金,除少数用于维持生产和短期资金周转之外,高利率已诱使一些中小企业将较低成本获得的民间借贷资金,再以高利借贷出,玩以钱生钱的传销游戏。民间借贷逐渐与实业无关,而成了真正的击鼓传花的赌博,一旦资金链断裂,整个民间借贷市场将出现雪崩式金融风暴。
对此,温州市委、市政府目前已出台《关于稳定规范金融秩序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采取措施防止资金链断裂之后引发风险:如,组织25支工作组,进驻温州25家市级银行业机构,协助银行业做好银企融资对接,确保银行业不抽资、不压贷;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资金倾斜,确保小企业贷款增速高于贷款平均增速,对已现危机的企业,要尽可能给予资金帮扶;对已出走的企业主,敦促其尽快返回,必要时控制相关人员出境;将加强对民间借贷的规范,成立地方金融监管中心,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正规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
可以说,这些措施,对于规范民间借贷,防止民间借贷引发的一系列逃债案件,为民间借贷降温,能够起到短期作用。但从根本上而言,却无法遏制资金短缺情况下资金的疯狂和雪崩式的风险。在信贷紧缩的大背景下,资金需求的旺盛无法通过短期的监管措施予以解决,而中小企业的融资难,更是一个体制性的难题。造成这种状况的根子在于中国金融的不开放和垄断导致的短缺。
目前,中国的GDP是美国的40%,而看看银行机构的数字,在美国,以银行命名的机构有8500多家,而我国称之为银行的机构只有300多家,美国约是我们的28倍。在金融短缺的情况下,加上信贷紧缩,稀缺的金融资源自然只会选择大企业,而中小企业就只能另辟蹊径,通过地下金融或者非法金融,满足融资需求。这显示,中国现有的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实体经济的要求。
笔者非常认同温总理提出的“阳光化、规范化”的方向性方案。温总理说:“民间借贷之所以阻挡不住,就是因为民营企业有需求,而金融机构又不能满足。正门开得不大,那旁门就要开。民间借贷要规范管理,防范风险,其目的是使它健康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因为需要规范管理、防范风险,就不让它发展。”在我国金融机构总体仍然处于短缺状态的情况下,应该下决心将民间借贷纳入主流的金融体系,成为我国企业资金的合法供应者,这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在资金需求旺盛的情况下,不大力开放,而仅仅依靠监管是无法解决信贷资金流入民间借贷市场的问题的。要彻底化解民间借贷的风险,根本路径是开放金融。放开对中小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的审批,鼓励将民间信贷纳入主流的金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