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近期宣布将推出价值4000亿美元的“扭转操作”。它对美国和全球经济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这也是日前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IMF和世界银行秋季年会一个重要议题。笔者认为,“扭转操作”或治标不治本,美国刺激经济政策须另辟蹊径。
“扭转操作”计划在明年6月底之前通过卖出4000亿美元的较短期限国债,买入同等数额的较长期限的国债,即“卖短买长”,以延长所持国债资产的整体期限,达到在不增加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的情况下压低长期利率,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近期和未来的计划,主要考虑如下因素:
一是经过前两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经济依然没有走出低迷的泥潭。二季度GDP第二次估测值按年率计算增长1%,个人消费开支按年率计算增长0.4%,8月份美国非农部门失业率高达9.1%,而非农就业人数环比零增长。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必然进一步采取措施为经济增长创造宽松货币环境。二是美国总统奥巴马19日宣布了新的赤字削减方案,其中包括在未来10年增加1.5万亿美元税收、削减国防开支、改革社会保障体系等。然而,新方案存在无法通过的可能。如果方案通不过,经济还得走上提高债务上限、增加国债发行、美联储购买国债的量化宽松政策(QE)的老路。三是如果美联储不持续收购国债,新发行国债的利率必然要提高,这将导致政府负债的财务成本的增长。
鉴于上述因素,这次议息会议美联储主推“扭转操作”,但市场普遍认为这种操作力度对于扭转当前美国经济颓势根本不够,所起作用也不大。为此,笔者预计美联储不会放弃QE3,它只会视“扭转操作”的效果而确定下一步QE3的推出时机,即采取“扭转操作”加QE3组合梯次推进模式,具体政策取向或在10月议息会议上有所体现。
“扭转操作”与此前操作的QE1、QE2不同,它在能起到压低长期国债收益率作用的同时,不会增加货币供应量。但问题是利率及收益率曲线形态并不是解决美国经济的关键。那么,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笔者认为,一是受美国“大政府”的拖累。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财政规模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已经由30%升到了约40%,而美国的高负债更使美国财政状况雪上加霜,这种情况造成美国经济在金融危机后至今根本无力实现快速增长。另一是实体经济对未来投资与消费预期不振。从当前企业、银行和居民的情况来看,由于金融危机造成的资产负债表衰退,它们目前仍然处在修复资产负债表阶段,居民忙于降低杠杆率,企业忙于囤积资金,而银行则惜贷避免产生更多不良资产。对未来的投资和消费更是不敢奢望,因此需求会很低。
在这样的窘况下,不管是“扭转操作”还是将来或会推出的QE3,都只是将着力点放在货币供给方,注重向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但在没有货币需求的情况下,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产生“流动性陷阱”。更何况QE1和QE2政策,虽然“看上去很美”,且富有科技含量,但因实践证明“药不对症”,不但不能起到挽救美国经济颓势的作用,反而造成大量美元变成套利交易资金流出美国境外,造成新兴市场输入型通胀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迅速膨胀。
首先,财政政策需要回到“小政府”。积极通过财政上的增收减支,减少财政赤字。为此,奥巴马推出的新的赤字削减方案尽管阻力重重,也应努力取得进展并最终付诸实施,尤其是征收“富人税”。
其次,美国政府应当尽快推出刺激房地产消费的政策。虽然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调整了四年多,但从多项指标来看,目前仍然没有触底回升的迹象。美国政府应能够通过推出一系列财政金融促进政策,刺激房地产市场消费活跃化,以增加美国经济复苏的强度和力度。同时,加强金融监管,避免再走次贷危机的老路。
再次,应尽快推出吸引国际资本回流美国的政策。比如实行减免税等优惠政策,对美国在海外投资的资金甚至全球的资金产生吸引力,使其回流到美国市场,因为只有回流到美国市场,特别是一定要进入到美国的实体经济当中,才能够帮助美国解决高失业率的问题。
另外,积极推动出口增长。美国需要专注于对全球特别是对新兴经济体的产品和服务的出口,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并提升就业率。依靠其科技、资源、市场机制等有利条件推进美国经济结构调整,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发展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其经济社会长期效益将明显大于短期效益。那么,随着经济扩张的不断持续,“奥肯法则”将会产生作用,美国的失业率自然就会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