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已经成了社会公众热议的话题。在国际经济形势前景不明、美欧债务危机逐步加深的背景下,中国的外汇储备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大。如何正确运用外汇储备,将过量外储的负担变成国内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目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之一。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严重短缺,需要通过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加以弥补。在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牵引下,中国的外汇储备总量迅速上升。特别是在2001年加入WTO后,外汇储备的规模开始出现跳跃式增长的态势。据统计,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增长到3.2万亿美元,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第一大国。 虽然理论界对一国应保持多大的外汇储备规模最佳并无统一看法,但3万多亿美元的巨额外储,对中国这么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显然属于超量储备。巨额外储给中国应对国内外经济的波动准备了充足“弹药”的同时,也给国民经济的运行以及外汇储备自身的安全带来了诸多的麻烦。 巨额外储引发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加重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从数据上看,1990年实际M2与GDP的比率为82%,1996年首次达到100%,2010年超过180%。但如果将外汇占款因素数据剔除的话,1990年M2与GDP的比率只有79%,2010年该比率也只有134%。换句话说,正是因为存在巨额的外贸顺差及其形成的大量外汇储备,使得外汇占款的额度大大增加,也使得实际M2/GDP要比剔除外汇占款的M2/GDP数据高出50余个百分点。 此外,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美元的不断贬值,巨额外储面临缩水的风险也不可小觑。有学者分析指出,如果综合考虑汇率损失,那么2003年以来中国的外汇储备损失可能高达2711亿美元。 那么,如何正确地运用外汇储备,就成为管理当局的头等大事。从目前来看,外汇储备的用途主要在购买国外主权债务方面,比如目前我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就有1.2万亿美元,约占全部外汇储备的37.5%。此外,鉴于欧债危机加深,中国未来可能适当增持欧债的可能性也较大。除了对国外主权债务的投资外,外汇储备还应该加强对大宗商品的投资,这包括两条途径,一是积极参与主要大宗商品供应商的股权投资,二是直接批量采购国外大宗商品。 更为重要的是,可以积极运用外储为国内发展相对“短腿”的民生事业添砖加瓦。比如不妨利用外储大量采购国内教育、医疗、卫生、扶贫等事业急需的商品,通过优惠价格或者免费配给相关机构和单位,或者直接发放到弱势群体的手中。这样既可以弥补国内民生事业的不足,又可以减少外汇储备的总量。至于有人担心的引发国内通胀的问题,同样也不存在。这是因为外储运用在国外而非国内,不需要基础货币的配套。而采购对象如果集中于欧美,还有利于刺激他们的国内经济。相比较而言,该措施要比购买主权债务有用得多。 实际上,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使用不仅要本着安全第一的基本原则,更应该灵活运用,积极为国内的经济发展和民生事业服务。如果能够将巨额外储这一“池子”里的水用活,它就将不再是负担而会变成一种发展动力,这对未来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保持持久的增长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