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全球经济展望报告》,该报告大幅下调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并预计中国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9.5%,较该组织6月份预期的此项数据降低0.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IMF将中国2012年GDP预期增速下调0.5个百分点至9.0%。这是IMF今年以来首度下调中国经济预期增速。 在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幽灵游荡徘徊之际,IMF下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并不令人感到意外。IMF称,下调中国经济预期增速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持续的紧缩政策和逐渐减少的外部需求,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财政刺激政策逐步退出,导致投资增长减缓。IMF的这一分析,的确客观。从内部因素看,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中国政府应对金融海啸的非常举措,在中国经济渡过险滩之后,非常措施回归常态理所当然,这种调整带来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减慢,也是合乎逻辑的正常结果。从外部环境看,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步履维艰,则意味着中国对外贸易的黄金时代将告一段落,这对于外向依赖程度较高的中国经济而言,无疑会产生负面影响。 实际上,在IMF此次下调中国经济预期增速之前,中国政府已经对经济减速有所绸缪。在今年3月份召开的两会上,中国政府提出:2011年中国GDP增长目标为8%,“十二五”期间,中国GDP年均增长目标为7%。考虑到2010年以及“十一五”期间中国GDP年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0.4%和11.2%,对于2011年以及“十二五”期间中国GDP年增长目标的设定,可理解为中国政府主动为经济增长减速。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中国之所以主动下调经济增长速度,就是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以及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来。如果说,IMF指出了中国经济减速的直接原因,那么,温家宝总理则揭示了中国经济减速的根本原因——为中国经济转型预留伏笔、腾出空间。 两相对比,IMF下调之后的中国经济今、明两年的预期增速,依然比中国政府计划达成的目标还要高出不少,因此,对于IMF下调中国经济预期增速,的确无需过于忧虑。换言之,未来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平稳较快发展可期。对于这一点,多数经济学家表示认同,中国政府也是信心十足。而今年上半年权威部门公布的多项宏观经济数据也显示,中国经济内需驱动力正在增大,结构调整推进有序,企业效益和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物价涨幅虽大却可控,中国经济总体发展势头良好。 经历了长达3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执政者的“GDP崇拜症”在科学发展观的熏陶下有所缓解,以“十二五”规划的制定为标志,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指标,正在由速度让位于质量。尽管这一嬗变仍嫌缓慢,但毕竟在积极推进之中,且不乏实践亮点。以北京为例,今年上半年,北京市GDP增长速度为8%,远低于中国GDP上半年9.6%的增速,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名倒数第一。但是,北京这个8%的GDP增速别有一番内涵:经济结构优化,耗能指标降低,民生条件改善。正因为如此,那些通过老办法实现GDP增幅排名靠前的省市,没有引起公众太多的关注,北京GDP排名垫底倒是激起一片喝彩声。原因就在于,北京的GDP虽然降低了增长速度,但是提升了增长质量。乐观地看,北京作为中国首都的示范效应将会产生辐射作用。假以时日,像北京这样优先注重GDP增长质量、不惟速度是瞻的省市将越来越多。因此,中国经济整体减速是可以预期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IMF下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与其说是向中国释放利空信号,毋宁说是帮中国打好算盘,因为让GDP适当减速,本来就是中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理性选择。 对于目前的中国经济而言,当务之急不是解决GDP增长幅度提升或下调几个百分点的问题,而是如何将政府在两会上提出的“内需增长、创新驱动、改善民生”这一目标予以落实的问题。需要警惕的是,在两会效应逐渐衰减后,部分地方政府陷入“审美疲劳”,复归大干快上做高GDP的老路,从而导致这些地方的经济转型再度被虚置、延期。在新、旧发展观相互纠结、博弈的当下中国,为加快推进经济转型战略计,感染一点对于GDP增速的“恐高症”,也许倒是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