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剧烈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应该在保持政策延续性、稳定性基础上,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独立性和前瞻性,以静制动。同时,还要配合有针对性的结构性政策化解内外压力。 首先,受美欧债务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将放缓,稳定的内部政策对中国而言至关重要。 当前,世界经济延续了去年的波动态势,尤其是美欧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其效应正在慢慢溢出,将对全球经济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 可以说,世界经济的复苏局面极其脆弱,一旦再出现风吹草动欧美就可能重现衰退。虽然美欧方面作出多重努力希望改善目前美欧债种种不利条件,但美欧经济复苏估计在短期内不会出现,它对全球其他市场的蝴蝶效应将会持续显现。 因此,当前有必要稳定国内政策,以提高中国经济整体抗衡世界经济波动所带来的影响,使得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目前不确定的环境下能够做到质的飞跃。 其次,国内通胀压力开始下行,稳健的宏观政策要逐步长期化。 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8月份CPI同比涨幅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为了防止物价上涨过快,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今年我国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今年以来货币政策连续发力,迄今为止已经加息三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六次,在控制物价上涨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虽然物价涨幅有所回落,但是,输入性通胀的压力依然存在,此外,工资上涨以及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涨等,也增加了管理通胀预期的难度。因此,从现在开始,比较务实、稳健的宏观政策应该要逐步长期化,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对抗通胀。 第三,经济放缓需要结构性政策化解。 今年中国经济的同比增长速率从第二季度起开始回落,总的来说是国内主动调整加上国际经济波动双重作用的结果。 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显示,8月全社会用电量434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1%,较7月11.8%的增速进一步放缓,这也是今年2月份以来该数据首次低于10%。这个数据说明需求在下降,印证了经济增长速度在回落。下半年工业乃至整体经济增长仍可能继续减速。用电量历来被称作各行业经济景气指数的“风向标”,通过各产业用电量数据的对比,折射出目前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发展依然迅猛、第三产业则持续不振的现实。 应该说还有三方面的因素都会造成经济减速。一是外需的减少给经济增长带来转型压力。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中,外需的大幅下降是最大下行风险。此前公布的PMI指数显示,8月新出口订单指数较上月明显回落2.1个百分点,回落到48.3%,是该指数自2009年5月份以来首次回落到50%以内。二是房地产调控,高铁、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发展战略调整,会减少投资拉动的动力。三是政府投资能力受限,内需增长乏力,外资减少使得经济增长的动力减弱。 因此,从目前的政策选择看,货币政策依然应保持稳健基调来抑制通胀,同时,财政政策可以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这一方面可以着力于保障房建设、水利等的投资,也表现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还表现为对中小企业、民间信贷、结构减税等激励政策,并以此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