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网上的中美物价比较,《人民日报》较起了真:中国物价真的高于美国吗?在“直观、全面地比较中美物价水平”之后,该报认为:国外品牌的普通消费品,在北京的确比纽约略贵,要是被国人视为“奢侈品”,其售价更是贵得离谱;市内公共交通以及涉及人工、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纽约明显比北京贵很多。(9月13日《人民日报》) 尽管公众并不认同有关专家“不少中国游客虽然在境外大量购物,但不在美国长期生活,所以很难全面感受美国物价水平”的看法,但是中美物价比较的结果,必然是有高有低,这一点却毋庸置疑。 真正的物价,其实更是工资的购买力。就拿苹果笔记本电脑来说,国人一个月工资能买得起,月薪8000人民币已算高薪;而999美元对于美国人来说,还不到全国平均月工资的三分之一。以某项物价占平均工资的比重,来比较物价高低才是相对公允的。因此对于“北京公交等比纽约便宜得多”的结论,网友们都在喊:怎么不比较收入呢? 事实上,物价与收入的关系还远不止于这一层。如果我们梳理一下中美物价比较,哪些中国比美国高,又是哪些美国比中国高,还能发现更多的问题。 我们知道,物价作为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其中一部分必将转化成他人收入,因此通过比较中美物价高低部分的不同组成,就能发现谁是高物价的受益者和受损者。 普通消费品和奢侈品之类,中国比美国高,高的结果是谁的收入增加?一个是国家税收。因为我国的税收是以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等流转税为主,只要商品进入中国流通,就要面临层层税收;另一个是过路费等垄断性收费。中国高昂的物流成本,最后必然叠加在商品售价上。 涉及人工和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美国比中国高,高的结果又是谁的收入增加呢?它最后的结果,是直接反映为普通劳动者和知识产权作者收入的大幅提高。换言之,美国那些物价比中国高的部分,更多是为了保证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在我们这里,廉价劳动力始终是商品价格低廉的根本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