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我们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大宗商品定价的话语权,就是因为我们缺少自己的期货市场。但事实上,中国不仅有自己的期货市场,也有越来越多的期货交易品种,而或多或少带有期货特征的现货中远期电子盘交易则在中国发展得如火如荼。 要说中国的期货市场在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上没有影响,这是假话,像上海期铜价格与伦敦期铜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做到相互影响。但有国际影响力不一定等同于中国就也有了国际市场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如果国内期货交易对国际市场产生的影响力反而不利于中国进口大宗商品,就要分清楚这种影响正负效应。 且不说我国的国内流通体制对开设期货交易有所约束,即使没有约束,中国也未必在获取大宗商品国际市场定价话语权方面会有多大用。在金融因素对国家大宗商品价格影响越来越大的情况下,经过了前期国际金融危机,我们知道了其中的险恶。 不过,如果想要躲避,干脆将期货市场更多开在自己家门口岂不是更好?这就陷入了一个悖论。在现有外汇、资本、市场管理等方面体制下,也只能够封闭运营,在很多领域不允许老外掺和。即使仅靠“自拉自唱”就能够营造出相对稳定的“理想”价格,我们从国际市场上买大宗商品该多少钱还是多少钱。那么,我们干脆完全开放大宗商品期货市场,但我们的金融资本能够对抗国际金融资本吗? 如果指望在中国开设个期货市场就能够取得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形成的话语权,就如同为了提高中国的足球水平而在中国建设若干世界第一流的球场一样。的确,现如今国内许多企业依靠国内三大交易所成功地锁定风险。不过,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根本性问题。 旁观其他国家的大宗商品市场,尽管能够产生某些商品的国际权威价格,但这并不是这些市场的“风水”有多么好,而是市场参与者在这个市场上能够充分显示出足以影响价格的力量。事实上,在伦敦上市的有色金属和布伦特原油之所以能够生成世界权威价格,不仅仅因为伦敦是当今世界进入中心,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来自全世界各主要出口国、各主要进口国以及其他欧美国家主要金融机构的“贡献”。 盲目发展期货市场并不能等同于获取了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形成的话语权,而盲目开放期货市场也并不能够在争夺国际市场定价话语权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享有主场之利,搞不好很可能会引狼入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