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某媒体近日引用伊利诺伊州一家权威稀土研究机构的报告,声称中国的稀土“垄断地位”即将在2年内发生根本改变,6年内更将被严重削弱。原因是,随着美国加州、澳大利亚和印度等地纷纷上马新的稀土项目,2013年,中国占世界稀土供应的份额将从目前的96%降至77%,而2017年将进一步跌至43%。 无独有偶。在更早的时候,日本科学家也声称在太平洋国际海域发现一个巨大的稀土矿藏,估计总储量为800亿-1000亿吨,且可以“轻易地”被开采。如果这一消息属实,那么稀土这个名字恐怕将不再名副其实了,因为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此前的权威调查数据,全球已证实的稀土储量仅为1.1亿吨,主要埋藏在中国、俄罗斯、中亚和美国;猛然间,全球稀土储量翻了1000倍,其价格必然一落千丈! 明眼人一望便知,美、日两国这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目的就在于“不战而屈人之兵”,诱导中国赶紧自动取消关于稀土开采和出口的限制措施。可惜,中国已多次亮明了态度:第一,中国无意垄断稀土供应,乐见其他国家也开发自己的稀土资源;第二,稀土开采和提炼对环境破坏巨大,中国限制稀土过量开采完全符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战略。 1990年到2007年,中国稀土出口量增长了近10倍。随着稀土资源的肆意开采和低价销售,中国稀土储量急剧减少。悲观的预计是,这些储量将仅够中国和全球再消耗15-20年。与稀土出口数量节节攀升形成反差的是,中国稀土出口价却被不断压低。长期以来,稀土定价权掌握在日本、美国、欧洲等进口大国手中;而作为全球最大出口国的中国,则因国内地方政府、企业的恶性竞争和走私出口等因素导致在定价问题上失去了发言权。 更严重的是,中国稀土资源目前大多以原材料形式出口,低附加值初级产品比重占75%以上,而高纯单一稀土氧化物、高级合金等高附加值产品仅占25%左右。中国的稀土产业不仅利润率低,且开采和加工过程对环境污染严重——在南方各省的大部分地区,仍采用池浸工艺提炼,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以这种工艺提炼稀土获得的全部销售收入,甚至不足以弥补将来治理环境和生态的费用。而日本、欧洲等发达经济体拥有稀土加工的先进技术,它们往往以低价从中国疯狂进口和储备稀土原料,然后再以超过20倍的价格将加工品返销到中国谋取暴利。 中国目前对稀土出口加强管理,一个重要动机是,希望从过去粗放型的出口模式转变为更精细的出口模式。具体思路是,通过限制稀土原料的低价出口,吸引外资稀土加工企业投资中国,转移先进技术,然后将附加值较高的中高端稀土产品出口。显然,这种可持续的资源产品开发方式,与中国当前大力推动的结构调整和增长模式转换是一脉相承的。 事实上,对资源产品开征出口关税(或国内资源税),或实行配额管理,是国际通行做法。这样做的目的,首先是为了最大化本国利益;其次是为了保护本国资源的合理开发,避免竭泽而渔;最后,这也是为资源产品开采造成的环境破坏筹备救济资金。 的确,近年来随着勘探技术的日新月异,全球范围内新的稀土矿藏的陆续发现,例如,澳大利亚的韦尔德山、越南的茂塞等。但这些新矿藏无论在储量还是品质上都无法撼动中国的绝对优势地位。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西方国家对中国稀土进口的严重依赖难以改变。与其危言耸听意图讹诈,倒不如认清现实——低价攫取稀土资源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与中国加强稀土产品精加工方面的技术合作交流,同时参与到修复因稀土开发而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工作中来,未必就不是一个双赢的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