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陆地思维”毁了渤海湾
2011-09-05   作者:周继坚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据媒体报道,在山东半岛乃至整个渤海、黄海沿岸,填海造地运动正在大规模展开。记者在山东龙口看到,满载填海石料的重型卡车来回往返,昼夜不息。令人忧心的是,这种“填海大跃进”的泛滥正在加速渤海湾的淤死。
  客观地讲,填海造地不碰耕地红线、不占城市用地指标,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土地资源的不足。但也应当看到,片面乃至盲目看重填海利好,让一些地方政府走向另一个极端。一些城市动辄填海上千顷、投资上亿元,填海热潮有局面失控的危险。照此速度,“填平渤海湾”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填海造地有利有弊。有序的填海造地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土地空间,而过度的填海造地则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得不偿失。毫无节制地填海造地,会带来海岸线缩减、海湾消失等问题,进而影响海水的自净能力,导致局部海域水质恶化,危及海洋生态环境。以渤海为例,1996年至2007年,渤海填海造地551平方公里,沿海滩涂湿地减少718平方公里,港口和航道淤积已成为渤海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
  填海冲动的根源在于政绩和资本的驱动,在一些地方官员和企业的眼里,填海造地可谓“一本万利”。一者,填海造地利润空间巨大。根据测算,人工岛填海的成本约在几十万元一亩,而建成后的土地价格却能蹿升至上百万元一亩。二者,填海造地能在很大程度上延续土地财政,对越来越倚重土地收入的一些地方政府而言,能缓解“断奶”的危险。“资金饥渴”和“政绩饥渴”,使一些地方官员一味要求大干快上,无视生态风险。
  应该说,发展海洋经济是大势所趋。今年,国务院相继批准山东、浙江和广东三个海洋区域发展规划,表明发展海洋经济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但目前来看,一些地方政府显然没有全面领会发展海洋经济的意图,而是打着“开发海洋”的旗号,继续走土地开发和房地产这两个最容易赚钱的路子。其实,发展海洋经济是包括油气开发、渔业养殖、航运旅游等诸多产业的立体开发。简单、盲目地填海造地,把开发海洋当成向海洋要地,说白了还是一种“陆地思维”在作祟。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要发展海洋经济,就要有全新的战略思维,再也不能走粗放式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了。作为海洋的开发者和管理者,我们应当保持对海洋的敬畏,研究海洋的规律,坚持开发和保护并举的原则,做好科学规划,对那些目光短浅、盲目求快的违法填海行为,应该加强问责和惩戒,坚决制止破坏海洋“断子孙后路”。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观点擂台:奢侈品,降税的纠结·[思想]破解"两难"选择成为宏观政策着眼点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