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银行的半年报业绩已接近尾声。截至8月28日,已有12家上市银行公布了2011年的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这12家银行今年上半年共实现净利润4244.47亿元,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就有2057.43亿元,几乎占到了净利润的半壁江山。(8月29日《成都商报》)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以收费为特征的金融服务等中间业务,已占据它们收入总额的一半以上,其中承兑、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资产评估业务、个人财务顾问业务、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货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业务,为其带来了80%的利润,中间业务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金矿”。 而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鲜见像国外那样,在含金量高的业务上有所作为,总靠海量的收费项目“发家致富”。从这份隆重出笼的上市银行半年成绩单,更加印证了国内银行收费成瘾,难以自拔。 前些年,全社会都普遍质疑我国银行靠存贷利差赚钱。目前,12家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速普遍超过传统息差收入,正成为银行利润主要增长点。只不过,这些所谓的中间业务收入,更多的是来自对广大储户的服务性收费。今年上半年,12家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高达2057.43亿元,若按180天粗略计算,日均收入达11.4亿元。如果按全国十三亿人口分配,平均每人分摊8角七分多钱,如此庞大的手续费,银行想不赚钱也难。 其次,反衬出银行收费定价机制严重缺位。由于没有完善的银行收费定价机制,一旦出现问题,监管部门只能事后监管。而国外银行,不仅收费项目少而精,而且凡涉及的每一个收费项目,首先会对业务供需、客户集中度以及服务价格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充分论证;接着,对银行收费项目的成本进行测算;然后,召开由专家学者、银行以及消费者共同参加的价格听证会;最后,金融监管部门,还会对银行部门收费价格是否合理,进行跟踪评估。 此外,也反映出行业规章,已演变成收费的“法宝”。眼下的银行1076项收费项目,很大程度上与《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中规定的市场调节价有关。按法理讲,《管理办法》中的银行收费条款与现行《商业银行法》有明显冲突,应当修改或废止。但是,8年多来,商业银行大都抱住《管理办法》不放,在决定收费服务价格方面,总是有意回避正式法律,并把《管理办法》演变成收费升级的“法宝”。 因此,当务之急,一方面,很有必要架构一套有效、合理的银行收费机制,首先对银行业的产品和服务价格进行充分的论证,然后,对银行收费项目的成本进行测算,最后召开由专家学者、银行以及消费者共同参加的价格听证会;由监管部门进行跟踪评估;与此同时,必须尽快把《管理办法》中有关银行收费市场调节价条款,予以废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