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以来,随着外汇资本的持续涌入,央行频繁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这使得法定准备金率已经达到21.5%的历史高点。即便考虑到1993年至1998年期间13%的法定准备金率以及5%-10%的强制备付金率,当前的法定准备金率也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2003年以来,法定准备金率工具已经演变成为央行对冲新增外汇占款的常规性手段。既然如此,央行就有必要根据新增外汇占款的增加情况适时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但问题在于,央行一味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却未必能够完全实现其有效对冲新增外汇占款的目的。因为尽管法定准备金率提高了,但法定准备金率所适用的计提基数有可能会缩小,这样一来,央行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回笼流动性的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尤其是当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到当前前所未有的高度之后,法定准备金率所适用的计提基数缩小的可能性就更加大了。 法定准备金率作为商业银行缴纳到中央银行的资金,事实上是一种税收。如果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不予付息或者支付很低的利息(像中国央行那样),商业银行因此就损失了数额相当于此项准备金投入运用所能够赚取的利息。这种“准备金税”的税基是纳入准备金考核范围的一般存款余额,税率为法定准备金率。 既然对于金融机构来讲,法定准备金是一种税收,必然会受到金融机构、存款者和借款者的抵制和逃避,从而使得货币控制效果降低。一方面,“准备金税”的存在降低了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促使存款类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创新,拓展其它不需要交纳准备金的资产负债表表外业务,或者通过其它手段以规避准备金的缴纳;另一方面“准备金税”还可能会转嫁给存款人和借款人,使得存款人和借款人尽量避开存款体系,从而产生了所谓的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乘数不再稳定,以及“基数漂移”和“金融脱媒”等现象,进而导致存款和信贷流失,准备金税的税基下降。 自从1984年中国建立准备金制度以来,金融机构规避准备金税的现象一直存在,只是规避的方式与成熟的市场经济体有所不同。2003年以来,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金融业集中出现的理财产品、委托贷款、短期外债、结构性存款等业务的迅速发展和壮大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金融机构在积极规避准备金缴纳。另外,保证金存款(主要包括证券公司保证金存款、票据承兑、开立信用证等产生的保证金存款)和企业短期融资券等金融创新产品的出现和增长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居民和企业规避准备金税转嫁的行为。2010年以来,随着准备金率的不断创新高,金融机构规避“准备金税”的现象就更为普遍了。 当前阶段,央行法定准备金率的计提基础是一般存款余额,而不是各项存款余额。按照现行准备金制度的规定,存款类金融机构吸收的机关团体存款、个人储蓄存款、单位存款及其它存款应作为一般存款余额缴纳准备金,委托代理业务按照委托代理负债项目轧减资产项目后的贷方余额缴纳准备金。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同业存款、保证金存款、银行理财产品、存款类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等并没有纳入缴纳准备金征收的范畴。这样一来,金融机构就可以把许多应该缴纳法定准备金的存款转换为无需缴纳法定准备金的存款,比如大量发行理财产品并鼓励存款客户购买、开发结构性存款等衍生金融产品、大规模发行次级债券、吸收股票保证金存款、开立信用证等。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近期人民币存款余额大幅下降而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却大幅增长;也不难理解为何商业银行那么积极通过票据、信用证、保函以及发行次级债券等渠道拓展资金来源。今年前7个月,随着票据、信用证和保函业务的增长,保证金存款增加了8535亿元。这种现象意味着大量需要缴纳准备金的存款,可能转化为无需缴纳准备金的理财产品和保证金存款。尽管金融机构因此可以获得较多的可贷资金,但如此一来央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回笼流动性的效果无疑就大打折扣了。在这种情况之下,央行可考虑扩大准备金的计提范围,将保证金存款、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基金公司存款、保险公司存款甚至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等逐步纳入准备金的计提范围,以期杜绝金融机构规避准备金缴纳的行为和动机。 根据央行和银监会的数据,7月末保证金存款余额为4.42万亿元;理财产品余额为1.9万亿元(银监会一季度末数据);银行发行金融债券余额为7464亿元,结构性存款余额为6080亿元;临时性存款余额为1904亿元;委托存款余额为242亿元。按照当前的法定准备金率,如果央行仅仅将保证金存款纳入计提范围,将冻结9500亿元流动性;如果将保证金存款和理财产品都纳入准备金计提范围,将冻结1.36万亿元流动性;如果将上述负债全部纳入准备金计提范围,将冻结1.7万亿元流动性。照此测算,央行如果按月逐步扩大准备金率计提范围,由此冻结的流动性最多相当于5次提高准备金率,央行显然可以通过逐步扩大准备金率计提范围实现与提高准备金率同样的目的。 扩大准备金率计提范围同时还避免了准备金率提高所带来的货币乘数下降对货币信贷创造的后续深远影响。毕竟按照21.5%的准备金率、1.5%的超额准备金率以及2%的现金漏损率来计算,当前理论上的最大货币乘数为4,而实际货币乘数要比4低许多。如果继续提高准备金率,无疑会使得银行的货币信贷派生能力进一步下降,从而使得新增贷款很难满足实体经济增长的需要。7月份数据已经表明,尽管贸易顺差达到315亿美元,创下29个月以来的历史新高,FDI也保持高位,但由于热钱再现净流出现象,这使得7月份新增外汇占款反而大幅下降到1709.5亿元,所以央行在7月份和8月份都没有进一步提高准备金率。不过,考虑到新增外汇占款依然需要对冲,此时通过逐步扩大准备金率计提范围来代替准备金率的进一步提高,从而实现外部涌入流动性有效对冲的同时,又避免准备金率不断提高的累积效应的忽然显现,不失为一种两全其美的选择。 如果央行仅将保证金存款纳入计提范围,将冻结9500亿元流动性;如果将保证金存款和理财产品都纳入准备金计提范围,将冻结1.36万亿元流动性;如果进一步扩大至金融债、结构性存款等其他负债,最多可冻结1.7万亿元流动性。照此测算,如果按月逐步扩大准备金率计提范围,由此冻结的流动性最多相当于5次提高准备金率,央行显然可以通过逐步扩大准备金率计提范围实现与提高准备金率同样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