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最后一批公车统一驶向位于钱江新城的市级机关公务用车服务中心,自2009年5月启动的杭州市级机关公车改革终于完成。除公检法系统和市政府三个驻外办事处暂不实施车改外,杭州全市87个市级机关共有800辆公车参加改革,这意味着杭州所有的市管干部不论级别高低、官职大小都不再配备公车。 公车改革涉及一些领导干部的切身利益,一直以来都是改革难点。然而,杭州车改力度之大、态度之坚决出乎意料,令人欣慰。近年来,公车改革在一些地方多有试点,但大部分进展缓慢、效果参差不齐,且多有反复。这反映出一些地方对公车改革的迟疑和敷衍。基于此,杭州车改的成功经验,应当成为各地车改的示范和借鉴。 事实上,在杭州车改启动之初,外界对于杭州“首吃螃蟹”并不看好。不少人质疑杭州车改是作秀,更有人直指发放公车补贴是干部的变相福利。两年过去,杭州车改分三批顺利收官,质疑的声音也渐渐平息。可以说,杭州车改不仅用实际成效改变了公众看法,也为评价公车改革成效提供了三个维度的思考:一是看能否有效压缩公车开支;二是看干部用车的特权是否得到约束;三是看能否保证行政工作效率。 今年7月份,中央部门陆续公开的“三公”经费支出数据显示,86家中央单位公车费总额占“三公”经费的60%以上,表明政府机构的公车支出占比高,支出金额庞大。所以,推动公车改革,第一个评价标准应当看能否切实压缩公车经费,这是车改中最直接也是最容易做到的一步。数据显示,杭州车改之后,用车补贴比车改前公车开支下降了32%,确实是力度不小、卓有成效。 用于公车的庞大支出之所以广受诟病,最根本的一个原因就是公车私用。这种假公济私的特权用车,不仅增加了政府公车的开支,也容易在领导干部中助长攀比心理、滋生腐败行为。推行公车改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管好权力,防止特权。政府机关配备公车,是行政工作的需要,然而在现实中往往被异化成服务领导的需要。在公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区分这“两种需要”,不能走极端。越是强调公车改革,越是要保障正常的用车需要,使公务用车回归服务工作的本位,服务于事而非服务于人。所以,公车配备数量多少、规格档次如何,应该由行政工作的客观需要来确定,而不能听凭领导干部的喜好。杭州车改将公车统一到公车服务中心管理,既防止了公车私用,又保障了工作需要,避免了分散管理带来的漏洞,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当然,推动公车改革没有现成的“完美方案”,更不可能一劳永逸。杭州车改敢于动真格的做法,让我们看到了公车改革的曙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