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班延误和延误后的服务问题,历来是社会关注热点。雷雨雪雾等复杂天气对民航正常运行影响很大,比如,受台风“梅花”影响,仅8月7日一天,全国有近400架次航班被取消或延误。 在此背景下,8月13日民航局副局长夏兴华就航班延误问题接受了新华社采访,不想一些媒体后来刊出的稿子不但未准确表达他的观点,还引起了一场“航班延误30分钟如何赔偿”、“航班延误和民航安全孰重孰轻”的争论,民众对航空安全很担心,也不乏对民航局新规执行力的质疑。 据《新京报》8月15日报道,夏兴华接受采访时是这么说的:“在日常航班正常工作中,延误超过2小时的航班,空管部门必须优先安排飞机起飞,并确保已关舱门的航班在30分钟内起飞。”很明显,“确保”并不包含航班延误特别是大面积航班延误等特殊情况;被解读成“民航局规定,航班关舱门后30分钟内须起飞”,这种说法包含了所有情况下所有航班,显然是不成立的。 实际上,针对航班延误等情况,夏兴华说得很清楚:“出现大面积航班延误时,由空管部门尽快提出恢复计划以及二次放行计划,主动协调军方开放临时空域和临时航线,并与航空公司运控部门认真监控实时飞行状况”。 夏兴华此番表态,是在民航局贯彻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在全行业开展安全大检查的背景下做出的,表明了民航局方面对治理航班延误问题的关切,要求民航管理方尽力把航班不正常对旅客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笔者以为提高航班准点率不仅需要运动式的集中大检查,更关键的是,如何在提高航空服务质量与确保航空安全监管之间找到平衡。 我们都知道,航班延误是各种矛盾叠加形成的综合性问题,涉及航空公司、机场、空管等民航单位运行机制、综合保障能力等多方因素,航班延误问题,需要各方协力、综合治理,绝不是靠约束关舱门时间就能解决的。 2010年全国航班延误情况调研结果显示,空域资源不足、航路不够、军事活动影响和天气恶劣导致的航班延误占延误航班总数六成以上,是造成现今航班延误率高的主因。可以肯定,在中国民航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如果不进行空域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空域资源的国家属性,统筹考虑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统一的空域管制体系,迅速提高空中交通管制能力,航班延误的情况短期内将难以改观。 就治理航班延误来说,民航局一方面要积极推动空域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协调军民航的飞行管制部门,打破航班延误的体制性障碍;另一方面是加大宣传力度,避免民众对民航政策产生错误理解。错误解读会导致更多旅客的抱怨、纠纷,我们不愿看到航班延误所致的矛盾由于民航局政策被误读而激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