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美元同黄金脱钩,世界出现多元货币和多元经济之后,货币政策与通胀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复杂起来。西方很可能在相当长时期内实行低利率,吸收金融危机留下的泡沫。在这种情况下,新兴经济体尤其要重视对国际间资本特别是“热钱”的管理,防止高利率和高汇率促成通胀。
在新兴经济体(特别是在出口比重大的国家)中,通胀的根本原因是因为经济发展和金融基础建设跟不上货币积累的速度。经济发展不能充分吸收经济自身生成的货币。金融建设不够成熟,无法有效地将货币分配到企业。由此积累的货币就导致了高利率和高汇率。
有人说国内的外汇储备造成了通胀,这种看法值得商榷。高额的外汇储备是通胀的威胁,如果流入国内市场,确实有可能短期内大量增加货币的流通量。不过,如果日本的情况可以用作参照的话,那么,日本政府的外汇储备不但没有构成通胀,反而构成了通缩。
新兴经济体出现通胀,主要同本国货币积累造成的高利率和高汇率相关。在资本流动相对开放的国际环境中,由于不同利率的利差和新兴经济体币值升值的预期,国际金融机构从低利率的国家贷入低成本的资金,通过各种途径(包括政府债券)输入高利率的国家进行套利。新兴经济体的政府、企业和个人也通过各种渠道到低利率的国家寻求贷款。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的居民利用本币增值的预期,从央行换取外汇,在国外大量购买资产和消费。央行在外币会贬值的预期下,在外汇兑换中不断增加外币债务。这种由资本开放而打开的国际资本的水库,比起国内积累的货币来,无论是数量还是流动性,规模都要大得多。
产品质量的差异是导致通胀率统计不准确的一个原因。有的经济学家指出,新兴经济体通胀率一般比较高,原因之一是因为统计通胀的方法不考虑产品的质量,而新兴经济体居民的生活质量一般在不断提高。实际价格差异同汇率差异之间的脱节,是汇率升值预期和导致外资流入的原因之一。
国际间资本流动对新兴经济体发展和经济全球化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不过,资本在经济运作和金融运作中有不同的目的和效用。在经济运作中,资本的生利取决于资金的流动能否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为资本持有者带来稳定的收入。
在金融运作中,资本生利它可以通过提高资本效益(发展股市和债券市场)、改善资本效率(通过交易发现合理价格)、提高资本流动性(利用杠杆力)、调剂资本有无(集资和借贷)获取盈利;也可以通过对社会经济效益具有破坏性的金融操作(市场操纵、过度投机、滥用杠杆力、泡沫运作)得到好处。金钱本身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市场竞争导致对金钱自身而不是金钱用途的追逐。
促成新兴经济体通胀的国际资本主要是金融运作资本。金融运作自身是不会创造社会财富的。它通过提高经济创造财富的效益而增加价值。如果金融运作产生的货币财富大于经济创造的物质财富,社会就会通过通货膨胀来调整这样的不协调。
新兴经济体引入金融资本的初衷是因为需要资金。在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情况里,国内本身就有大量囤积的资金,在这种情况下涌入的国际金融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率政策和汇率升值的预期进行套利,它们会削弱新兴经济体金融政策的效力。
全球经济的两种速度发展的模式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国际形势的变化使得人们应当重新考虑在“华盛顿共识”下建立起来的关于国际间资本流动的理论和政策。西方很可能在相当长时期内实行低利率,吸收金融危机留下的泡沫,为经济复苏提供流动性。在这种情况下,重视对国际间资本,特别是“热钱”的管理,不但有益于新兴经济体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对建立一个健全的国际金融新秩序也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