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份美国次贷危机爆发,2008年9月随着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的倒闭,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演变为全球的金融风暴。经过各国的共同努力,国际金融危机最困难的时期基本度过,但是金融风暴还是“余震不断”,如欧洲、美国的主权债务危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指控华尔街最大商品交易之一的高盛集团公司(GS)欺诈投资者、亚洲货币升值和资产泡沫隐忧等,这些问题仍然是影响金融市场和全球经济不稳定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导致后危机时代金融不稳定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源于发达国家,其对全球经济的冲击较大。国际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美国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美元又是国际主要储备货币,美国的跨国公司和金融投资遍布全球,美国出现问题,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远超过1997年~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向美洲、欧洲和亚洲蔓延,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之中,甚至一些国家如冰岛、中东欧国家的乌克兰等国货币大幅度贬值,债务水平较高,不得不求助IMF的援助。由于对欧洲债权债务的担忧和美国经济数据不佳,8月4日全球主要股市重挫,不仅美国股指大跌,欧洲、亚洲和拉美国家股市也都纷纷大幅度下滑。同时,国际油价跌破每桶84美元,下跌幅度超过3%。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造成的危害短期内不可能迅速消除,各国仍然要做好充分准备。 二是全球经济恢复缓慢,发达国家的高失业和高赤字短期内难以解决。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各国迅速行动,采取一系列的救市政策,扩张货币、扩大政府支出以阻止经济下滑。但是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高失业”仍然是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如美国2009年10月的失业率为10.2%,失业率突破两位数,同时创下1982年来的最高值,2011年7月份美国失业率仍有9.1%,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为了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美国财政赤字和债务水平也在迅速上升。为了防止债务违约,美国共和民主两党经过多轮的讨价还价,最终就提高债务上限达成一致,但是美国债务问题仍然是国际金融稳定潜在的危险因素。对欧元区而言,主权债务问题更是一大困境。2009年年底希腊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2.7%,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升至113%。除了希腊,在迪拜的主权债务危机之后,欧洲多个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主权债务信用等级被下调或被警告,财政赤字和债务负担都较高,欧元持续承压。目前欧债危机又开始向意大利和西班牙蔓延,欧债危机有进一步加剧的迹象。 三是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使金融风险传播更快。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金融机构的业务也都是全球战略,债权债务之间形成一个链条式的结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其影响决不仅仅只是自身,而是整个金融市场。而且经济变量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一国的金融风险会迅速传播到其他国家,并且会拖累全球经济恢复。如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向全球蔓延,希腊等的主权债务问题也会拖累整个欧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美国这一次债务风险会影响其他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等。 四是国际资本流动加快,防范风险的难度加大。实际上,欧元区一些国家(主要是欧猪五国)和英国财政赤字和债务水平较高,欧元和英镑贬值预期一直较大,避险资金流向美元,进一步导致欧元和英镑汇率的不稳定,欧元货币大幅度下滑。由于主要发达国家都采取过度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亚洲,投机资本流入可能导致这些国家货币升值,而将来一旦资本获利流出,泡沫破灭,经济可能会陷入衰退,这也是一种潜在的风险。实际上,美元贬值、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货币有升值趋势,“热钱”流入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国际资本流动加剧了各国汇率波动的风险和金融市场的动荡。 五是金融监管不到位,创新金融工具的滥用,信息披露不透明。2010年4月16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指控华尔街最大商品交易之一的高盛集团公司(GS)欺诈投资者,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称,高盛设计并销售了一种基于住宅次贷证券(RMBS)表现的抵押债务债券(CDO),高盛没有向投资者透露该CDO的重要信息,特别是一家大型对冲基金公司在资产选择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没有透露该基金已对这一CDO做空。实际上,美国的次贷危机也是源于金融创新工具的滥用,金融监管不到位,信息披露不透明,隐匿了潜在的金融风险,最终危机爆发。加强金融监管仍然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措施。 笔者认为短期内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无法完全消除,后危机时代余震不断,各国仍然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如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欧盟各国应该加强协调,防止主权债务危机的恶化。国际社会仍然要加强金融监管协调,防止类似金融风险再次发生。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要控制资产价格的过度上涨,防范资产价格泡沫。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各国仍然要在减少国际金融危机的次生灾害方面共同努力、加强协调,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