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来,中国财政收入一直保持在20%以上的增速,不但高于GDP增速,而且远远高于民营企业利润增速和居民收入增速。财政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56875亿元,同比增长31.2%。按此推算,今年全年将突破10万亿元关口。 对于财政收入的高增长,有观点认为是对经济竭泽而渔的“吸血”,不但会恶化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对持续上涨的物价形成更大的压力,也将制约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削弱我国经济发展后劲。 但也有研究者持相反的观点,例如,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就认为,在货币政策回归稳健后,积极的甚至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被赋予更重的任务,需要财力不断增长作为支撑,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才可以更好地解决公平问题。 必须承认,政府财政实力雄厚,会对解决一些困难问题帮助很大、更有利于引领中国经济渡过难关。但相比民众收入政府财政已成为GDP持续增长的最大受益者,这难免让人觉得,在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上,政府排第一,普通民众排倒数第一。毕竟,在社会财富总量这个硬约束下,政府财政收入和国民收入(包括企业收入)就像对立的两极,一方的增长必然是以另一方的减少为代价的。 国库充足背后是以消减企业及居民的钱袋子为代价的。统计数据显示,企业所得税增幅在今年上半年所有税收中排名靠前,高达11175.36亿元,同比增长38.3%。与税收增长相伴的是中小企业日益严峻的生存现状,近日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及深圳市银监会的调研显示,目前88%的深圳中小企业反映资金紧张,部分企业通过“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来维持经营,有的甚至不得不求助于民间借贷,背上沉重的高息负担。 而个人相对于企业承受的负担可能更重,一方面,个人没有企业那么多的增收渠道,且转嫁税负的余地非常小;另一方面,政府税收的提高会在收入和支出方面遏制个人收入的增长———名义收入增加越多,交的税越多,在支出上,消费物价的上升会加重消费者的负担。 如果说在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时,国家财政拿走的份额过多,没有“藏富于民”而是“藏富于政府”,本就不符合“让利于民”的时代旋律。那么,当国家财政成为整体经济增长的最大受益者之后,公众至少有权要求政府部门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获取更高水平的公共福利。但遗憾的是,财政收入虽然取之于民,却没有完全用之于民。在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情况下,财政钱袋子日渐鼓胀并不必然导致民生福利日渐丰厚,相反,在某种意义上,过度地“藏富于政府”,反而意味着纳税人购买同等水平公共服务所需支付的价格越高。 另外,在预算民主制度欠缺的背景下,财政支出透明度极低,10万多亿的财政收入怎么用、用到哪里、谁来审议批准使用,等问题都不明晰。这就使得大把花钱、铺张浪费之风仍在一些地方与部门大行其道,灰色腐败还远谈不上彻底铲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