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债危机警示中国外储多元化要提速
2011-08-02   作者:证券时报评论员  来源:证券时报
 
【字号
  美国东部时间7月31日晚间,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民主党、共和党两党领袖达成协议,同意上调债务上限,避免政府债务违约风险。参议院与众议院最早将于周一就协议投票。至此,一波三折的美国债务危机露出了解决的曙光。美国两党之间这场举债上限谈判,近一个月来将全球资本市场弄得紧张兮兮,风声鹤唳,中国也不可能置身事外。美国的债务危机,无疑是中国股市近期走势低迷的重要外因,不仅如此,它还成为悬挂在中国巨额外汇储备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今年爆发的美债危机中,最紧张的不是互相顶牛的美国民主、共和两党,而是中国政府。截至目前,中国政府至少持有1.16万亿美国国债,是全世界持有美国国债最多的国家,如果美国发生债务违约,中国势必将遭受严重损失。
  自1994年来,人民币就事实上采取了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在“出口创汇”的旗帜下,中国开始不遗余力地囤积美元。截至2011年6月末,中国外汇储备已达3.2万亿美元,其中70%是美元资产。而与此对应的是,20世纪初以来,美国全球金融霸主地位不断衰落,加上欧盟的挑战和新兴市场国家的竞争,以及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的打击,“强势美元”的口号式政策在事实上早已无法维持,最近十年美元跌多涨少。美国享尽了通过滥发美元转嫁自身危机的好处,中国则因为储备了大量美元资产而成为美元贬值的最大受害国。如果说2008年爆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促使中国政府洞察到外汇储备中美元比重过高的危险,那么,此次美债危机的发生,无疑会进一步强化这种忧患意识。在此背景下,加紧实施外汇储备多元化战略,理应成为中国政府的当务之急。
  尽管从表面看,中国决策层与外储运作机构已经在“减持美元,实施外储多元化战略”上达成共识,但从实际情况分析,这种共识并不牢靠。证据之一就是,中国外汇储备的管理者减持美元不够果断,缺乏应有的速度和力度。从2009年起,中国政府开始着手减持外汇储备中的美元资产,促使外储多元化。不过,联系目前中国外储中美元资产仍占七成这一现实数字,便不难得出“中国外储减持美元的速度过慢”的结论。考虑到最近两年来人民币对美元一直在持续升值,中国外储减持美元不够果断带来的损失,无疑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证据之二就是,前不久,我国外汇管理局有关负责人撰文表示,人民币升值并不会直接导致中国外汇储备遭受损失。该文之所以发表,是为了反驳之前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张岸元先生提出的“人民币升值导致中国外储损失”的观点。这场备受关注的论战,虽然可以理解为学术争鸣,但也暴露了中国政府高层在汇率问题上的分歧。既然中国政府高层并不完全认可人民币升值(即美元贬值)会让外汇储备遭受损失,那么可以想见,货币管理当局在实施以减持美元为重要特征的外储多元化战略时,自然难免有所保留,不会尽心尽力了。
  事实上,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必然给中国外储带来损失是一个常识。以此为逻辑起点,中国外汇储备减持美元的战略决不能走回头路。两年前的金融危机和此次的美债危机,已经昭示了美国经济模式过度迷恋金融杠杆、寅吃卯粮的运行弊端,也暴露了美国政府利用美元特殊地位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道德风险,因此,即便是一言九鼎的穆迪依旧维持美国债务信用的AAA评级,中国也必须坚定且具有力度地减持美元资产,加紧实施外储多元化战略。
  减持美元后,中国外储的最好选择是投资他国的战略性矿产资源,比如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等。从千秋万代的长远发展需求来看,这些不可再生资源不嫌其多,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消耗,它们将会变得越来越珍贵。尽管从理论上讲,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有可能改变人类对传统资源的依赖程度,但这还是一种不着边际的猜想,不如掌控可见的不可再生资源来得实在。其次是购买黄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黄金作为硬通货,其“最后的支付手段”的角色依旧不可被剥夺,持有黄金,远远比持有任何货币保险,更何况在我国央行的资产储备中,黄金所占的比重严重偏低。再次是适当购买欧盟、日本以及其他新兴经济体的货币、股票或债券。不过,考虑到这些国家或地区充满经济风险和政治动荡等诸多不可测因素,外储投入其中的比重不宜过大。当然需要指出的是,美元资产仍应在中国外汇储备中保持一定的比例。这个比例,应该和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的现实地位相称。
  目前有一种说法是,外储中美元资产比重过大,使得中国实施外储多元化战略时处于两难境地:如果中国大量减持美元,则美元价格必然大跌,中国外储中的美元资产必然随之缩水;如果不减持美元,则中国难以实现外储多元化。虽然的确面临这样的难题,中国外储管理者仍应坚定地加大减持美元的力度和速度,正所谓“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在特定的复杂国际金融态势下,那种两面讨好、全身而退的做法,可能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在减持美元、实施外储多元化战略这一问题上,中国决策者也许该有点壮士断腕的决心了。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苟延”之举难治美债沉疴 2011-08-02
· 美债危机, 喘口气再发作 2011-08-02
· 美债把美元折腾得更“毛”了 2011-08-02
· 美债僵局支撑金价站稳千六 商品“工强农弱” 2011-08-01
· 美债临危机 外汇理财选非美货币 2011-08-01
 
频道精选:
·[财智]中国概念股造假危机不断 在美遇寒流·[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观点擂台:奢侈品,降税的纠结·[思想]破解"两难"选择成为宏观政策着眼点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