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和舒适快捷程度,进而吸引乘客使用绿色交通的措施,应尽最大努力实施;而任何寄希望于短期改善拥堵状况,长期则潜在地刺激更多的小汽车使用的政策应该摒弃。 近来,北京交通拥堵治理进入攻坚阶段,市民专家对“治堵”效果评价莫衷一是。相对来说,一些增加设施的方法,如修建新的通道,增加道路供给(包括潮汐车道)的方法容易得到认同,而对于交通结构调整,特别是控制小汽车的政策措施,如三环施划公交专用道,车牌控制,改善慢行绿色交通系统以及拥堵收费等,则阻力重重。仅举一例,很多“专家”反对三环等城市主干道修建公交专用道的理由即“这些道路目前已经非常拥挤,如果再腾出公交专用道,则社会车道会更加拥挤”。 笔者认为,“缓解交通拥堵”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无论国际和国内的实践已证明,以私人小汽车出行为主要特征的混合交通无法避免拥堵。北京市的实际情况更是如此,我们目前的路网结构和基础设施,支持目前的小汽车出行量已无可能,大部分道路在高峰时段均处于超饱和状态,通过增加一些道路容量供给的方法连容纳那些超饱和的部分都已经难以完成,更不用算上每年几十万的新增车辆。遗憾的是,目前“缓解交通拥堵”的命题迫使人们重点关注解决小汽车交通的拥堵问题,从而错误地引导很多资金和技术手段向无法根本解决问题的方向投入,其结果就是政策和措施仅仅造成局部的、以星期或者月计算的短期缓解,之后则进入更拥堵的恶性循环。 那么,什么才是北京交通问题的核心和解决方法呢?其实答案也很简单,交通的实质是快速安全地运送人与货物,而非保障所有交通工具的运行畅通。从北京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高效集约的交通体系,并保证这一体系能够安全方便地支撑近2000万人的出行,即是解决交通问题的唯一出路,具体到北京的主城区,这一体系就是由城市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体系(自行车和步行)构筑的绿色交通体系。对于北京新城,应抓住城市空间格局尚未完全形成的契机,构筑适合慢行,高度职住混合,高密路网和公交引导发展的城市形态,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 如果能够构筑高效舒适的绿色交通体系,并使之成为北京市最重要的交通支撑,弱化对缓解小汽车交通拥堵的关注,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则北京的交通问题才有望解决。最终解决的愿景,一定不是小汽车畅行无阻,而很有可能是小汽车交通仍在拥堵,但已经不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因为绝大多数人可以通过绿色交通的方式安全便捷地完成自己的出行。 如果这样的观点成为社会的共识,则对于具体措施的争论即迎刃而解:任何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和舒适快捷程度,进而吸引乘客使用绿色交通的措施,应尽最大努力实施;而任何寄希望于短期改善拥堵状况,长期则潜在地刺激更多的小汽车使用的政策应该摒弃。所以,不惜减少小汽车空间,尽快增加公交专用路权,改善慢行体系环境,局部甚至全局控制小汽车使用的政策都是正向的政策;而增加局部道路空间缓解拥堵,或者通过技术手段改善交通的政策,从长期的发展来说,应该非常慎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