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应慎言“世界第一”
2011-07-26   作者:丁波  来源:解放日报
 
【字号
    温州动车脱轨事故,让人对于中国铁路技术的突飞猛进感到担忧,更对于曾经声称 “全球领先”、“世界第一”的自主创新技术有了更多疑虑。或许,在事故发生之前,大家惊叹于中国铁路技术大跨越,自豪于短短几年间中国高铁超越西方,可如今,在逝去的生命面前,“全球领先”、“世界第一”的豪言壮语失去了意义。
    应该说,自主创新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功绩不容怀疑。没有自主创新,就不能掌握核心技术;没有自主创新,就无法塑造“中国制造”的品牌和价值,因此,提倡自主创新是发展的方向,是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但我们也看到,不少部门或企业,往往在产品或者技术刚刚研制成功时,就喜欢说“全球领先”、“世界第一”,就草率地认为“我们用短短几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几十年走过的路”;这样的态度和说法,是不严谨不科学的。
    首先,任何产品和技术的成熟与否,都需要通过市场的检验,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来证实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孵化或许顺利,但在市场上是否经得起检验,在大规模生产和长时间运行中能否保持稳定,还是一个未知数。如果在一开始就过分强调它是 “全球领先”、“世界第一”,就忽略了目前市场上已有成熟技术所经历的长时间磨合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是决定产品和技术成败的重要环节,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是检验自主创新的标尺。试想,为什么诺贝尔奖在科技领域奖项的颁发,总是遵循实践和时间检验标准,往往是对于三四十年前产生的科技创新成果给予奖励,就是因为这些成果在三四十年间成功应用于实践,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从这个意义来说,产品和技术一推出就宣称 “世界第一”,好比刚刚诞生的技术成果就要去争夺诺贝尔奖一样,多少有些自欺欺人。
    其次,目前中国的自主创新更多的是整合创新,而非原始创新。也就是说,创新是消化吸收了国外先进技术,并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这种创新很重要。但问题是,相关部门和企业厂家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整合创新的过程居于怎样的地位,拥有多大权重?如果出现问题能否自行解决?否则,这样的“世界第一”容易闹笑话。几年前,记者就曾采访过一个自主创新的大型设备的出厂,号称“全球最大”、“世界第一”,企业负责人言之凿凿。而几个月过去后,记者询问其运转情况,得到的消息却是“设备瘫痪”了,因为一个小部件出了问题,要从欧洲进口,而这个部件又是定制的,起码等几个月。连一个小部件都要等国外进口,如此自主创新都高谈“世界第一”,真是丢脸面。
    仔细分析下来,高谈“世界第一”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政府部门和国企“政绩观”浓重,“世界第一”可以往脸上贴金;科技人员喜闻“世界第一”,因为可以鼓舞人心,提升士气;媒体有时也秉持传统报道理念,以世界第一、国内首创等为“新闻眼”,突出新闻的地位等等,这些问题,都让“世界第一”有了产生的沃土。
    对比温州动车脱轨事故与此前对于中国铁路高速发展的盛赞,可以给大家提个醒,自主创新慎言“世界第一”,不仅是尊重科学的态度,也有利于未来实践中不断改进,这一点,需要全社会各方面来共勉。其实,无论什么时代,是否“世界第一”并不重要,能真正经得起市场检验、推动社会发展才是真谛。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宇通擎起中国客车自主创新大旗 2011-07-21
· 注重自主创新 打造自主品牌 2011-07-14
· 政府采购仍是各国实现自主创新重要手段 2011-07-07
· 吉利荣膺知识产权自主创新十大品牌称号 2011-07-07
 
频道精选:
·[财智]中国概念股造假危机不断 在美遇寒流·[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观点擂台:奢侈品,降税的纠结·[思想]破解"两难"选择成为宏观政策着眼点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