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必须接纳公民监督
2011-07-25   作者:郑渝川  来源:东方早报
 
【字号
  广州市纪委在对本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关公车改革相关建议回复时称,给公车贴标签曾在上世纪90年代推行过,滋生出特权车问题,招致群众不满。(《新快报》7月24日)
  在公务车上贴标签,即在公务车前盖上喷涂难以遮蔽的标识,在车门喷涂单位名称、车辆自编号、单位及所属地方纪检部门监督电话。按广州市纪委的说法,上世纪90年代曾这样操作过,可公务车车身上明明白白标注的车辆信息反而成为“特权的象征”,因此不再重蹈覆辙。
  这种答复站不住脚。贴标签的公务车会被某些公务员拿来“炫权”,是因为人们无从依据标签开展有效监督——如监督电话打不通,或车辆所属单位和纪检部门对举报信息置之不理;再如,公务车可以全天候被滥用私用,监督电话的服务时间却短得很,节假日也放了大假。一来二去,让积极监督公务车的群众寒了心。
  反过来,如果纪检等部门能保证监督电话畅通无阻、处置举报公正高效,让标签信息发挥作用,根本不会出现炫权车、特权车。更何况,在“随手拍”的当下,公务车一旦贴上标签,信息一览无余,私用情况被曝光的风险将大大提升,炫权可能性倒是越来越低。
  笔者想问的是,为什么广州有关部门推进公务车改革,宁可耗费大价钱上马一套监控系统,也不愿信任和接纳公民监督,不能善用民力呢?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公车采购“被动超标”成一大漏洞 2011-07-21
· 不能总让公车改革者挨骂 2011-06-21
· 香港遏制公车私用的范本价值 2011-05-30
 
频道精选:
·[财智]中国概念股造假危机不断 在美遇寒流·[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观点擂台:奢侈品,降税的纠结·[思想]破解"两难"选择成为宏观政策着眼点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