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光看“窃听门”的笑话
2011-07-19   作者:浩瀚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2011年7月4日,英国《卫报》头条爆料,英国老牌报纸《世界新闻报》在2002年非法窃听失踪少女米莉·道勒及其家人的电话,扰乱警方破案。消息一出,举国哗然。随后,更多深水炸弹被引爆,《世界新闻报》窃听阀门被彻底打开,丑闻如洪水涌出,在英国掀起惊涛骇浪。
  但我们不能光顾看笑话。其实,“窃听门”之所以能在英国社会引发惊涛骇浪,对默多克新闻集团的声誉产生重创,从另一侧面说明了英国社会对隐私权的高度珍重的传统,他们对窃听视之为破坏公民的言论自由、通讯自由和隐私权,秘密窃听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发社会振荡在所难免。
  而我们其实更无笑话可看,因为,搞秘密窃听事件在我们国家并不罕见。如广东江门一家出租车公司,就曾购买窃听设备窃听其他出租车公司的调度信息;种种私家侦探公司也往往采取窃听方式来获取他人是否有外遇之事,满足雇主的要求;曾有一位副厅长就曾雇佣私家侦探窃听该厅一名处长。而网络和社会上兜售手机监听器的事件更是层出不穷。
  而且,比起英国等西方法治国家来说,我们对于保护公民免于被“窃听”的法律更不完善。《世界新闻报》搞窃听的记者被捕入狱,在我们国家,虽然刑法上有与窃听相关的罪名,比如“非法生产、销售间谍专用器材罪”、“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等罪名,但直接规范和打击窃听行为的罪名并没有。大量的窃听行为,要么不能发现,要么发现了也是不了了之。
  更为重要的是,像英国等西方法治国家,他们对窃听的规范和打击,更重在对公权力的规范上。在英国,制定了《1997年警察法》、《2000年侦查权限制法》,美国有《反窃听法案》,日本有《监听法》等。他们强调了在运用窃听手段进行侦查时,必须要有司法审查,必须要符合相应的条件,必须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实施。
  通过英国“窃听门”事件,我们一方面应当严格制定法律和加大打击力度,防范公民个人和团体搞窃听,侵犯公民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更应当呼吁制定法律,对公权力进行严格规制,防范公权力利用窃听随意侵犯公民合法权益。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默多克就窃听门发表公开道歉信 2011-07-16
· 默多克:窃听门继续发酵 2011-07-15
· 窃听门[图] 2007-07-19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