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34项服务收费7月1日起被叫停,对有关“部分银行变相收费,同时新增收费项目”的消息,12日银监会和中国银行业协会联合进行了说明,称要求免除的收费已基本全部免除,当下质疑有的属理解歧义,有的属误读误解,并强调银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全社会特别是媒体的科学理解和支持。 诚如银监会官员所言,“不是所有收费都是乱收费”,媒体在报道时,也确需就事论事、有一说一。不过,在要求免除的收费还只是“基本全部免除”,而各大行依然竭尽所能在“理解”二字上做文章,前几天还引发“密码挂失费”之争的时候,主管部门就下结论说银行的主要毛病只是“告知不足”,而媒体跟公众却是“理解有误”,未免太过偏颇。 银协官员特别指出,饱受诟病的中国银行业“吃利差”行为其实并没有那么离谱,目前3.06个百分点的一年期存贷款利差高于欧洲,但比美国和新兴市场国家的都要低。可关键是,我们恰恰不能从净利差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就中国国情来说,一方面是存款额超级庞大,一方面是融资渠道相当单一,再加之非市场化利率,都为“吃利差”提供了独一无二的优越环境。更何况保护银行是一以贯之的传统,以近一次加息为例,尽管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正苦于贷不上款也贷不起款,可央行依旧选择了对称加息,让银行得利丝毫不受影响,继续“全球最赚钱”传奇。显然,正因为这样的现实,公众很难理解银行“言服务必有偿”的逻辑科学在哪里。 据银监会和银协披露的数据,目前中国银行业服务项目共计1076项,其中收费的占79%,银行究竟有多少收费项目的疑问终于得到了澄清。新的疑问随之而来:这800多项服务是否真的都该收费?收费标准,特别是一些争议很大的收费标准由谁来定,成本如何计算,又是不是真的所谓“质价相符乃至超值”呢?没有答案。这时,如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不能正视这些质疑,反倒单向要求社会多理解、媒体少批评,甚至用“银行卡年费才10元”这样直白的言辞来帮银行说话,恐怕离公众的期待就越来越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