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铁三天两停,质疑声随之响起。也有人呼吁,京沪高铁开通不过短短10来天,还是
“新生儿”,应该给它多一些耐心和关爱,多点宽容、少点质疑。 都知道宽容发生在什么条件下。如果双方关系融洽,任一方对对方的缺点和不足,就容易接受,容易包容,会有足够的善意帮助对方克服缺点,改进不足。相反,如果双方处于敌对状态,一方的小小失误,都会被对方抓住把柄,或嘲讽,或恶意宣扬,甚者还会当做报复打击的机会。 宽容,需要建立在和谐关系的基础上。而关系和谐,又需要双方尊重对方的权利和利益。如果一方是公共服务部门,那就必须为公众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想公众所想,准确地满足公众所需,这样才会赢得公众支持和拥护,双方和谐才能建立。 确实,京沪高铁发生问题后,有很多声音像嘲笑,像幸灾乐祸。这很让人称奇,一个重大运输工程为何让那么多人敌视?不妨看看高铁和老百姓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不容否定,高铁是个好东西,高铁的快捷大大提高了流通效率。但好东西伴随的是高消费价格,并非人人接受得了。在全国两会上,就有政协委员批评高铁票价太高,让高铁成了贵族专列。 很多常在铁路上往返的人,收入并不高。比如农民工,某年春节前,珠三角返乡农民工组成“10万摩托车返乡大军”,那么多人选择风吹雨打的交通方式,一个重要原因是火车票价对他们来说太贵。普通客车的票价农民工都嫌贵,更别说高铁了。事实上,高铁的价格,不只是农民工,很多城市市民消费也较吃力。前几天有媒体报道,京沪高铁开通后,京沪间的T字头特快只剩一趟,不提前10天,根本买不到车票。如此难买,因为硬座才179元,比高铁二等座低了近400元。便宜车票抢手,还是老百姓消费能力有限,有钱谁不愿买舒适? 好东西普通老百姓享受不到,还不是最大的问题,问题是坐不起高铁的人要有其他选择。可恰恰是高铁出现后,普通客车大大减少。比如,京沪间的T字头特快只剩一根“独苗”。之前,武广高铁开通后,武昌、长沙、韶关等地始发至广州的13对普通列车停运。这种做法,被普遍解读为
“逼公众高价坐高铁”。消费不起条件优越的高铁,又没有太多其他选择,老百姓能高兴吗?于是乎,高铁变成很多人心目中的敌人。这时,叫他们爱护,叫他们宽容,无异于痴人说梦。 满足经济发展需要,提升铁路运输水平,绝大多数人不会排斥。但这样做一定要考虑消费需求,要以为公众服好务为出发点。建不建高铁,建多少高铁,一定得是社会需求的结果,高铁只能针对有需要且消费得起的人群,规模和建设时机一定要以有效需求为依据。满足这类人群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其他消费层次的人,一定要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服务。铁路运输作为公共服务,只有让公众满意,才算尽到了职责;如果公众不满意,服务档次再高,条件再好,又有什么意义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