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报道,日前,审计署公布“三公经费”,成为迄今为止公布“三公经费”最详细的部门。数据显示,审计署2010年“三公”决算数为2488.79万元,其中因公出国费近617万元、公务接待费865万元、公车购置及运行费1229.65万元(平均每辆车5.41万元),公车费用占“三公”支出49%。 在公众的千呼万唤之下,各中央部门、单位终于开始公布去年的“三公经费”决算和今年的“三公经费”预算情况。在这些略显枯燥但却含义丰富的数字被公布出来以后,网友们的感觉是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意料之中的是“三公消费”果然巨大,笔笔都是天文数字,意料之外的是没有想到有些经费开支,竟然高得如此离谱,比如审计署的公车支出,平均一辆车一年竟然要花掉五万余元。 在网友对这些数字展开围观和讨论的同时,也有一些人冷静地发问:中央部门和单位这样笼统的公布,能够起到监督的作用吗?这问题问得好,现在大家都在忙着围观,但不能忘记了公布“三公经费”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通过这种公布来加强公众监督,然后通过监督来规范中央各部门、单位“三公经费”的使用,最终实现降低“三公经费”,压缩行政开支,才是目标。 但是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要求公众对“三公”支出的具体情况掌握得更加彻底,更像翔实,甚至说对每一笔钱的流向都有一个准确地把握。可实际上,从迄今为止公布“三公经费”最为详细的审计署来看,其公布的数据还是太过笼统、太过粗放了。以公费出国为例,审计署在公告中只说2010共计安排了69个团,268人次出国,然后就给出了一个出国经费617万的数字。 请问,这617万是怎么花出去的?在出国考察的过程中,除了必须的考察、学习、交流,有没有公款旅游?在住宿、吃饭、交通方面,有没有超标?要想回答以上这些问题,就必须要求审计署公布更为详细的出国考察报告,包括考察目的、考察行程、考察花费等等。如果这样的考察报告能够经得起公众的检验,那才算是过关。只是笼统地给出多少人出国,花费了多少钱,公众也只能感叹于数字的巨大,要想发挥监督作用,却根本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在公车消费、公务招待费用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公布的数据越详细,越具体,才有利于公众的监督。而审计署还是迄今为止公布“三公经费”最详细的部门,言外之意,对于其他中央部门和单位,他们公布的数据,就更加笼统、简单、粗放,公众要想据此行使监督权利,恐怕真的是“纸上谈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