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署近日公布了去年“三公经费”预决算和今年“三公经费”预算情况。数据显示,去年决算数为2488.79万元,其中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1229.65万元,平均每辆车运行维护费用5.41万元。在公布的各项数据中,审计署做了比较详细的说明。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央单位中公布“三公经费”最详细的部门。 纳税人不仅看得懂审计署的这个账单,而且通过解释和说明,也能够接受和认同这些花费。虽然审计署的公车消费比较高,在“三公消费”中占到了近一半,但审计署主动给出了理由,称主要是因为“审计机关没有配备业务用车,审计时,为解决审计人员的交通问题,使用公务车接送审计人员”——这样的公车使用公众是能接受的,审计要想保持独立,起码在用车上须保持独立,如果坐被审计单位的公车去审计,结果可想而知。这样的公车消费即使比较高,但高得有理由,能够说服纳税人。所以,与其他部门账单公开后引发如潮的质疑不一样,因为审计署的这种透明与坦诚,很少有人质疑他们的“三公消费”,多是对“详尽说明”的赞誉。 审计署这个详尽的“三公消费”账单,为其他部委树立了一个透明和坦诚的典范,可惜,这可能只是一个孤独的样本。 审计署能够这么做,完全出于一种道义自觉,而没有哪个制度强迫审计署必须这么公开。中央虽然要求各部委必须公开“三公消费”的预算和决算,但只是一个笼统和原则性的要求,并没有细化的要求和详尽的规范。因为没有先例,部委到底怎么公开,公开到什么程度,细化到哪些支出和项目,都没有硬性指标,而只能由部门自己去把握。审计署之所以在各部门中率先公开,并且公开得这么详尽,主要因为审计署是一个“得罪人”的部门,主要工作就是审计其他部门在财政经费使用上的问题,每年的审计风暴都会曝出其他部门的不少丑闻。如果这个专门审计其他部门问题的部委,自身在“三公消费”的公开上都无法做到公开透明一些,都不能用清晰的数字自证清白,怎么能取信于公众和有资格去审计其他部门呢? 如果审计署也像其他部门那样马马虎虎交出一份“三公消费”账单的话,审计的公信力就会大为受损,这个部门在审计风暴中积累的声誉和形象就会受伤。正是在这种无形的道德自省和“自我审查”的压力下,审计署才拿出了这样的账单,尽可能地细化支出,并在民众质疑之前给出了解释,用详尽的解释堵住了公众的嘴。 可是,其他部门并没有审计署这样的道德压力,在制度缺失下,审计署的详尽账单只能是一个孤独的样本。
|